汤恩伯因为是浙江人受到蒋介石的重用,而且他善于写手本,将地方上的管理想法递交上去,得到蒋介石的欣赏。别人往往误以为他文武双全,实际上基本是心血来潮,纸上谈兵,督治一方在河南还留下水旱蝗汤的恶名。陈诚治理能力就远强过汤恩伯,将六战区恩施一带管理的刀枪不入,后来把台湾也治理得非常好。
[if !vml]
[endif]
当然了汤恩伯治军还是很严格的,他信奉的是慈不掌兵,薄情寡义也符合他的个性。一次行军一个士兵跑到路边果园里摘水果,被他看见上去就一枪击毙。他还养成了不杀人就手痒的毛病,又一次发现军中四个参谋聚在一起打麻将赌博,其实是普遍现象,秘书说汤恩伯过生日,以后再说,汤恩伯执意不肯,说最近手痒了,还是枪毙了那几个人。
[if !vml]
[endif]
汤恩伯拥有屠夫的称号,视底层生命如草芥。他都这样,手下的人也非常残暴,32年进攻解放区时,将当地百姓60以下男人全部枪毙,怕浪费子弹有时就令士兵用刺刀挑。其余妇幼押往武汉,一天行走60里跟不上也杀掉了。所以他的部队一个个一脸杀气,目露凶光,非常彪悍。偏偏蒋介石又是个颜值控,就喜欢杀气腾腾的兵,自然对汤恩伯另眼相看,相反另一个极端陈明仁那样不修边幅的,就不受蒋介石待见了。有一次看到陈明仁的部队像叫花子,怒斥陈明仁,还被陈明仁硬怼要枪毙就枪毙不干了。
[if !vml]
[endif]
在淞沪战场上,汤恩伯奉命增援上海,部队损失8成以上,硬是不作声,他的偶像是曹操以心狠为能事,蒋介石则最喜欢部下赴死,对汤恩伯的损失没有多少失落,迅速地给他补充上人马。南口会战汤恩伯打得非常好,当时南口方面的布防全被汉奸出卖给日军,汤恩伯在恶劣条件下发挥了“汤屠夫”的特点,硬顶日军。刘汝明大意失荆州,被日军突袭攻入关内,汤恩伯几乎失去退路,才从南口撤出,就这样还杀伤敌人一万多人。
可以说汤恩伯军事上还是过得去的,虽然没有杜聿明那么高的才能,但他却没有杜聿明的怯弱,关键时候还是头脑冷静按正确地做。实际上杜聿明出了非常大的错误,而汤恩伯则很少出现大错误。日本人甚至称汤恩伯为天字第一号大敌,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台儿庄反攻时不听李宗仁命令,李宗仁准备杀汤恩伯,汤恩伯依然不为所动。他正确处理当时的局面,当时情况是日军坂本支队已到达邵家庄,出现在20军团的侧翼。
[if !vml]
[endif]
而另一日军主力已达到官庄,假如这些日军不去增援台儿庄,而是夹击汤恩伯,则必败。所以汤恩伯大胆抗命,改变计划先行阻击坂本支队,解除自身危险后,赶赴台儿庄,增加了台儿庄的战果。武汉会战汤恩伯继续有优异表现,围攻日第3师团使其遭重大伤亡,日本军队是非常害怕汤恩伯的部队的。但是汤恩伯因功升迁后,由于在河南几十万部队的税收压得当地百姓过不下去了,加上军纪恶劣,日军发动战役直接将汤恩伯赶出了河南。日军抢到的仓库给养,够用二年的。
汤恩伯在豫湘桂大战中溃败,直接丢了军权,但在恩师陈仪的运作下,任第三方面军司令,但是对解放军后期的战斗只能用“糟糕”一词来形容。这回又吃了手下傲兵的亏,张灵甫为了抢功,冲得太快,汤恩伯亲自去挡,结果被74军的兵呛到:”只听张军长的“。汤恩伯气得懒得管了,最后张灵甫兵败身亡,蒋介石用手杖把汤恩伯打得头破血流。总体上,汤恩伯还算是尽职尽责的,上海保卫战,黄金运台湾,金门战斗都是他指挥的。
[if !vml]
[endif]
55
岁时,因胃病赴日本治疗,结果手术失误死在手术台上。蒋介石还是个性不改,希望部下能为他死。只说了一句:''死在上海,他就是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