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519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彼得·布朗、亨利·罗迪格三世、马克·麦克丹尼尔所著的《认知天性》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第二节|《学习时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二)》
想象膨胀的意思是,先让人想象一件事情的具体样子,若是稍后再问起此事,他们有时会倾向于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过。似乎是这个问题本身先让他们产生了想象,然后想象这个行为带来了一种效果,让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这件事的的确发生过。(在另一组事先没有想象过这件事发生,但也被问及同样问题的人中,这种倾向就要弱很多)。
经过生动想象的虚构事件,可以和真实事件一样牢牢的留在记忆当中。举例来说,当一个孩子被怀疑遭到了性虐待时,他在接受问询时就有可能想象询问者描述的经历,然后就真的“记得这件事情发生过。
另一类记忆错觉是有暗示引起的,单单一个小问题(暗示),就有可能导致人们出现这类错觉。如过十字路口的两车相撞,让一部分人判断车辆互相“接触”时的速度,他们给出的平均估测是每小时32英里。如发问时把“接触”这个词改为“撞击”,另一组人给出的估测均值是每小时41英里。如果说限速是每小时30英里,那么用第二种而不是第一种方式发问,得到的答案可就能指控肇事司机超速了。
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者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教师通常会受这种错觉的影响,认为微积分非常容易的教师,在面对刚接触这一科目或是学不好这一科目的学生时,就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知识诅咒”效应和后见之名偏误非常的相似,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早知道会这样”。
那些听起来很耳熟的描述会让人产生知晓感,也会让人把他们和真实情况混淆。这就是为什么政客与广告虽然履行不了自己的承诺,但不断重复自己说的话,却能让大众信以为真,尤其是那些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承诺。即便是“大假话”重复之后,也会被人当成真理接受。曾经听过的一件事,等再听一次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种熟悉的感觉,和记忆混在一起。
倾向于把流畅阅读文字误以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导致流畅错觉。就像先前讨论过的那样,通过反复阅读课本学习的学生,会把经由反复阅读获得的流畅感,当成自己学会了这一科目中的知识的表现,而且他们会因此过高估计自己在测验中的成绩。
我们的记忆还会被社会影响所左右,而且会与周围人的记忆趋同,被称作“从众记忆”。
社会影响效应,我们会发现人类倾向于假定其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一致,这个过程被称为“错误共识效应”,我们一般认识不到个体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分辨不出我们和他人对事件解读的区别。
对一段记忆充满自信,并不代表这段记忆肯定是正确的。对于一起事件来说,记忆可以非常生动、完整,我们非常相信他是准确的,但到头来。却有可能发现自己完全记错了。对“9·11事件”的记忆调查显示:莸悉袭击事件使得个人反应是被调查者最为情绪化的记忆,而这也是他们最为确定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