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从课前教学设想说起。
我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设计为三课时,因为直到同课异构活动前一天,我还没上到《藤》这一课,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上了《藤》第1课时。
我确定第一课时的重点:品析重点字词句,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和高贵的品质。难点:训练学生通过显性和隐性的信息,理解字词意,从而理解文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鉴于学生在初一读了必读名著《朝花夕拾》,全面了解了鲁迅求学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加之生字词在课前已处理,所以在教学中省去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认识生字词这些环节。
在教学环节一和环节四明显体现教学重难点:
环节一,我先后指名两位学生发言,他们结合文章中显性信息简单介绍藤野先生。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继续训练学生找出文本明晰显现的重要信息能力。
环节四,我在引导、点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从“担心”这个词中还感受到“藤野先生对弱国学子我及其贫弱祖国的尊重;在表递进关系“不仅……连……也”的两个分句分析中,发现学生还感受到藤野先生对异国学子我的深切关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抓住字词句根据自身知识和积累经验,使隐含的信息明示化,从而培养学生深入阅读文章的能力。
我还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仅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例如,在分层次时,我先引导依据“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移”分层,后细化问题,找出与分层依据有关的句子,又解释更明了“找出提示地点的句子”,最终学生都能正确分层。
上完课,我又不得不面对“理想和现实的问题”,理想虽丰满,现实却骨干。也就是“预设和生成的问题”,课堂预设全面,生成却有限。
这个问题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教学内容的多少,学生心里轻松程度,老师抓住契机的引导等等。这一节课,观课室坐了二十多位老师,我和学生都有压力,所以课堂氛围不轻松,因此生成受限制。
这节课肯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提出宝贵的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