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捡起读书的习惯,听书,读书进行了一段时间,发现两者打配合,的确比单纯地读书要有趣很多。
听书:
时间碎片化,听书应运而生,说书人卷土重来。在路上听书,比起听其他类型的课程要方便很多,不需要太多记录,集中思考。的确是网络时代的成长利器。
如果出行的路上太吵,听书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且声音太大,对听觉的影响会比较大。
我集中在“得到”和“十点课堂”听书。两个地方讲书重点有所不同。
得到听书的多半像是在讲工具书,配有文稿以及思维导图。听完不过瘾可以再看文稿,还能凭思维导图记忆。
十点课堂的“快速升值,为你解读100本全球好书精华”,里面说书人很多,讲解得声情并茂,妙趣横生。配有文章金句。
两者,我更喜十点课堂的听书。在路上听,一边放松,一边领会。
听书的好处之一: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原来这世界上有这么一本书啊,我必须得看看。
第一次听《素食主义者》,听出一身鸡皮疙瘩。故事发生在韩国。女主因幼时常被自己的父亲暴打,不断的对自己发出的向内攻击。从不吃肉,到沉默寡言。再到绝食,精神失常,最后认为自己是一棵树。中间穿插着照顾自己的姐姐,还有搞艺术的姐夫投来的莫名的暧昧。
听完后,我特别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网上有相应的电影,但是,电影里除了场景昏暗,还有那姐夫对女主的情色以外,感觉离小说里想表达的东西相差甚远。
于是,买了一本小说,花了不到两天时间读完。女主的沉默,决绝,从姐夫在她身上彩绘开始就更加离奇。她开始绝食,倒立,期待自己变成树,在任何地方倒立,期待和大地融合。那种从小受到伤害,向内攻击的无奈,全都表现在那种沉默里,堵在你胸口让你痛到要死。
这是一扇不一样的窗,我以前基本不会看这一类的小说。
好处之二:听懂文章结构,原来是这样。
听书之前,我一直不明白小说这种类型到底要怎么表现内容。听蒋勋讲文学的时候,他说小说最表现人性,似懂非懂,直到我听到了《朗读者》。
一天上班路上,我听到了这本书。故事发生在德国。15岁的少年:米夏,迷上了迷人的中年神秘女,汉娜。两人开始了荒唐的情人关系。汉娜迷上了米夏给她朗读。可是,有一天,汉娜不辞而别。
8年后,成为法律实习生的米夏在对纳粹战犯的审判法庭上,看到了汉娜。在这个特殊的庭审过程中,汉娜承认了很多荒唐的事情。而米夏发现了汉娜致死都要守护的秘密:原来,汉娜根本不识字。
宁可承受终身牢狱之苦,也不要承认自己不识字,这是什么逻辑!
这个故事就是哪里都是荒唐。少年和中年女人的情愫,宁可死也不愿承认自己不识字的汉娜。纳粹统治,确要受理几个看押犯人的妇女。
然后,我突然间就明白了: 小说就是在映射啊!用小人物的荒唐反应时代的荒唐!豁然开朗,头皮发麻。
听书的好处之三: 听懂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看过古典老师写的好几本书,所以读他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有点掉以轻心。再次听书的时候,就发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没理解的地方。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记住并且对生活有影响的只有一点: 你究竟想要什么,而不是你有什么。再次听书的时候,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过滤掉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当然,像《黑天鹅》这类书,看一遍再听一遍,似乎就更能有体会。单纯读一遍,估计只能读到个皮毛。
速读时代,听书绝对是是读书相辅相成的好工具。
读书:
现在读书基本上分为速读和精读。究竟自己适合哪一种方法,只有自己尝试了才能知道。
跟随简书一哥彭小六学习过速读,尝试一个小时读完一本。先是一遍浏览,找出不懂,不熟悉的地方。然后再花半个小时读自己标记的地方。
刚开始,对于我这种一本书不仔细读完就难受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可是,事实是,一旦你知道了某些事情的可能性,知道了有些概念,的确就能做出改变。
现在,工具类的书基本采用速读的方法。知道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怎么做?有哪些方法,怎么用就好了。
用这样的方法我读了《复盘》,《元认知》。这类书的关键在于用,不在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有问题,可以再回过去,到书里找答案,然后再到现实中去检验,如此反复。
第二种方法是挑着读。有不少领域,我们肯定是一知半解的。这个时候,网络上的答案可能不够系统,那找一本权威的书来找答案就很好。
年初的时候去医院做检查,被医生吓个半死,直接在医院里抹眼泪。后来在协和医生张羽的书《只有医生知道》里,找到了部分章节,发现自己的问题大部分是正常生理现象,而医院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医疗的时候,差点想抽自己一个大嘴巴。
有些离自己专业比较远的书籍,平时即使是读也找不到太多感觉,更记不住内容,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到书里去找,反而能够更清晰。
最后,当然要说精读了。精读就是要反复读,做笔记读。
这一年,我精读了五本武志红老师的书。是记忆最深,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块领域。
记得去年很热的一天早晨,我在公交车上结束《身体知道答案》最后一部分的阅读。读得太入迷,在开发区奔驰的车开过两站,我才反应过来。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肯定是捶胸顿足。可是,那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人懂我。我踩着高跟鞋,走在荒郊野外的路上,没有恐慌,没有沮丧,心理平静。已经不记得究竟是那句话,让我在那一刻觉得生命里有束光照了进来,照进心里。我的纠结,我的不堪,我的愤怒,都在那一刻被看到了。我觉得自己被照亮了。
所以,我很喜欢武志红老师的书,喜欢心理学的书,它们让我切实收益。
另外,我精读了一些心智提升类的书。那就不得不提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和很多写作的人不一样,李笑来老师是几乎不用文采地讲道理,特立独行而正确的道理。
正是我在东学一下时间管理,西做一点时间记录的时候,我从这里知道了最重要的是管理自己,提升心智。
其他的不多说,就说因为这本书,以及后续读了很多笑来老师的文章,我所做的改变:知道了注意力>时间>金钱,开始写作,开始定投,开始冥想,开始成长。
以前,一生是要到老,所以什么都很长,做什么都看不到方向。现在,从笑来老师这里,人生开始以七年为一档。时间变地可见,生活也能丈量。
比起听书,读书对我的影响更大!
持续一年,很多事情大概才摸到一个方向。上次我在晒自己买的书的时候,有人说我看书的方向应该调整一下,当时,私下还有些生气。
最近,一边读,一边想。我也想明白了自己需要调整的方向:
如果想要打通自己知识的领域,那应该从每个领域经典的书籍开始精读,找到这个领域的基本枝干,再听几本,或者速读几本这个领域的书,像枝叶一样挂在枝干上。以后,再读到相关的东西,就像联结脑海中的脑回路一样,触点联结,就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 如雾满拦江所说: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为理用,理为文用。读书在质不在量,在用不在读!
我在打通运用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