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世界真好,
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战争早已结束,可她受到的战争摧残从未结束,她每夜闭上眼睛,那些光影又重新浮在眼前。她带着微笑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地活着。
她,一个九旬慰安妇,不煽情,不做作。
▼
2014年,用记录的视角去试图走进一位“慰安妇”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三十二》。
尘埃无足轻重,所以无人留意。她,韦绍兰,用最质朴的话语在片中道尽了她一生的辛酸,也娓娓阐述了那一段黑暗却永久也无法忘怀的历史。
▼
十年了,“三十二”变成了“二十二”,“二十二”只剩下“九”,“九”终究会归零。生老病死是颠扑不破的规律,但历史永远无法磨灭。
“赶在“零”之前,再挨个看一眼她们”。有人说,这是不是太残忍了,再次伤害的痛苦也许会比第一次来的更凶猛,更何况她们都是年迈的老人!
她们的生活早已归于平静,我们能做的就是远远地看,平视。
把老人当亲人看待,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
▼
“天上落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影片介绍:
影片通过对这些老人适度地靠近,用客观的镜头,将历史的碎片点点打捞起来,把那些行将逝去的事实镌刻成永久记忆的“墓碑”。在最后这个时刻,我们,可否停下匆忙,给她们一次最深情的凝视。
▼
《二十二》之前有部《三十二》,那时导演郭柯说:“我有时候想,干脆把那些框全部抹掉,回到当初遇见她们时的那样,老人活着。”活着,是从《三十二》 到 《二十二》,画面里不变的主题,却也是过去七八十年里20万受害者天大的难题。
《三十二》中,印象在最深的是: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韦绍兰老人曾经想死,没有死成,也就觉得是老天要留她!韦绍兰老人想这一辈子呀,也就只罢不过是苦难的一生,怕是没有谁能比她更苦。但这个世界既然不想让她去,那她也就活的平平稳稳吧!
只愁命短不求穷。
这个社会欠他们一家太多太多。不仅仅是物质的弥补,如何接纳、尊重认可他们更为重要,母子俩走在正常社会环境的边缘快七十年,历史的尘埃若不是此时打开,怕也是至今也无人知晓。
她老了,比不上十八二十二的年纪,但她的歌谣依然动听。阿婆回忆起自己是女孩子时,围绕着十二爹学了很多很多歌谣的日子,就像一道阳光照亮了她的泥房。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这句话,整个影片中重复了三遍。
00:32,开篇便是主人公韦绍兰老人的自述,她说:“自己忧愁自己解,一点都没错。”
00:50—1:20,平静的湖水的画面,镜头渐渐上升,照到周围的山,旁白飘出诗的旋律,到后面我们才明悟,这是一首山歌的歌词:“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影片最后,老人谈及为什么活着时,竟用颤抖的声音唱出了这首少女时代学到的山歌。
日出头来点点红
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
只愁命短不愁穷
一条江水去悠悠
一朵莲花水面浮
何时有心把花起
你无心无意看花浮
门口大田四四方
半边罗豆半边秧
秧儿得插花生得扯
我长年丢弃哪一厢
出门人笑我也笑
回家人笑我忧愁
人进大门呵呵笑
我进大门眼泪流
你讲你难我没信
我讲我难才是真
你难你有平屋住
我难住在苦瓜棚
天上落雨路又滑
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
自流眼泪自抹干
“这世界真好”,这是结尾处老人给出的答案。
哀而不伤,静心聆听,不扣问历史,缓缓展示生命平静而有力的光芒。
真正强大的人,在经历了磨难后,依然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这一句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无声的力量,再多的仇恨与困难,也抵不过对生活的渴望。
▼
影片中,韦绍兰逃出了人间地狱。走了2天,她回到了家,可是一个月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是个“日本种”。
韦绍兰的丈夫起初并不能理解她,在那个时候,谁能容忍自己的妻子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她的婆婆是很好的一个人,婆婆替她解释她不是到外面学坏的,而是被鬼子给抓去的,并且支持她将孩子生下来――不管是谁的孩子。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投降,这一年,她的孩子也生了下来,混血儿是个男孩儿。
她的儿子在片头一闪而过,主要出现在片子的中后部分,与韦绍兰老人形成了再鲜明不过的对比。韦绍兰老人在生下儿子之后喝过农药自杀,但上天似乎并不急着夺去她的生命――她被隔壁家的人及时看到并救活了。在那之后韦绍兰老人对于生命格外珍惜,她顽强地活着,尽管家徒四壁,每天吃白菜,甚至有时候只有红薯加白饭,她依然没有任何轻生的念头,她说过最让小编动容的一句话就是:这世界真好,(我)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韦绍兰老人的儿子因为是“日本种”的原因,终身未娶,谈过6个女孩子都吹了,对方父母根本不同意――嫁什么人不好,嫁日本人?!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韦绍兰老人除了受到过日军的强奸,逃脱魔爪后还要接受来自周围的人的“审判”,甚至,她的儿子也不能够幸免。
多么现实,也多么可笑,但也反映了当下慰安妇问题研究的难度。
《新闻调查》栏目在对上海的中学生调查慰安妇问题时,中学生都在极力回避这一问题――也许是因为面对镜头,也许是中国社会传统和现代教育谈“性”色变的观念影响。
问题绝不会因为人们的回避而消失。我们铭记“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害,30万无辜的冤魂,30万条被战争夺去的生命――这不是30万个细菌那样简单。但事实我们却无法去直面“慰安妇”这个问题!
战争之下,谁都是输家,没有赢家!回归历史,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告诉我们:1945年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但,真的是“无条件”投降吗?并不是!实际上日本政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保留天皇和天皇制度,并且要保证天皇不受军事法庭的审判。美国为了减少占领日本的阻力,同意了。同时为了获取731部队还未及时销毁的人体试验数据,也向日本政府做了不审判731部队主要负责人的承诺。这就导致许多731部队的负责人在战后当了大学生物学教授、医生和商人――生活过得美滋滋。
回到纪录片,韦绍兰老人和她的儿子完全就是两个极端,郭柯导演把这些对比都剪辑到了一起。
首先是对于侵华战争的态度,韦绍兰老人的儿子认为侵华战争是日本人犯下的罪行,所有的后果应该由日本人来承担,而不应该是自己,他认为应该得到来自日本的赔偿――这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想法。韦绍兰老人则完全不同,她感到很满足:上海、南京,还有你们(指导演和摄制组)都来照顾我,没有什么别的要求了。
对于生命,韦绍兰老人与她的儿子也有不同的态度。韦绍兰老人在逃出日军的虎口后就服用过农药,命不该绝的她被隔壁的亲戚及时发现,并将她救了回来,鬼门关走过一躺的她对于生命是格外的珍惜:“我到现在都没想过死,这世界红红火火的,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老人的乡音仿佛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边。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和农村长大的人,看过太多令人悲痛的历史和太多过着贫苦生活的人,所以在看到老人清苦的生活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多少触动的,但就是这个每个月领着30元低保,天天粗茶淡饭,顿顿白菜(白菜便宜)的老人说出了这样坚强的话,试问谁能做到不触动?
与韦绍兰老人刚好相反,她的儿子并不这么想。“现在我还能做的动,等到我做不动了,谁来做给我吃?有病就吃农药。”他这样对导演说道。人生真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啊,母亲做过但现在不想做的事情,她的儿子又想做了。
每个人都是可怜的,各有烦恼,各有忧愁,这就是人生。韦绍兰老人说得对:“命长就行,穷不说了。”
▼
她们是女性
她们是慰安妇
她们是历史的见证人和经历者
她们是英雄
面对伤痛,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不忘!
▼
“天上落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山被雪覆盖着,白茫茫的,真干净。有些过去的就过去了,有些过去的永远过不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