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干国祥老师
本周工作室一起共读干国祥老师所提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读罢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完一遍觉得不过瘾,又读了一遍,用了一节课的时光,反复咀嚼。
我的理解是: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这种成就给予他自尊自信,给予他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力量。在这个过程培养出意志力和责任感,从一个具体的儿童到大写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我是一个极其偏科的学生,喜数厌英。
数学对于我来说,好似情郎,尤其是几何题欲罢不能。常常在午休时对着一道几何题研究一个小时都不觉疲倦,解决问题后的豁然开朗,考试满分后的喜悦就像兴奋剂,拨弄这我的神经,让我投入另一个数学题的怀抱。而英语,像第三者插足于我和数学。一次次的失利让我彻底放弃,最后败于中考,败于高考,退缩于考研。
可见教育学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会遇到。那么对于老师而言,在这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的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
我所授课的班级中有一个孩子小李,是一个经常把班级弄得鸡飞狗跳,几乎与所有任课老师都有过课堂冲突的孩子。刚教他的时候,我们俩关系也一度紧张,课堂上的剑拔弩张也曾出现。他本质上并不坏,只是因为家庭原因缺乏管教也比较敏感。
这个孩子并不记仇,每次见我总是跟我打招呼,后来我在课堂上尝试去表扬他,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点,慢慢的我在他眼中发现了光。起初只是在一次齐读中,他虽然声音不大但是读了,要知道,原来的他是连课本都不愿意拿出来的,我表扬了他以后发现他课堂上一点点的变化。从刚开始一节课有5分钟在听课,到后来10分钟、15分钟……最近的几节课还跟着回答问题,简短精准!抽查清的时候也真的在做题,我又奖励他两支笔。夸他的时候他无处安放的手来回搓衣服,眼底藏不住的笑意,甚至说话都语无伦次。
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恰当的时候给他一个表扬,一个微笑,一个注视的目光……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有了归属感,于是在课堂上就有了反馈,在反馈中取得成就获取了自我价值感,就有了更好的课堂表现。这也是良性循环。有了这个前提,后续才会有他愿意去学习,去努力,才会有以后的故事。
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让他有求知欲,有了解这个世界的渴望,有前进的方向和希望,才会有成为大写的人的无限可能。
拙见而已。
(写在文后:艰难的阅读是必须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这种挑战与压力。不要害怕深度阅读,那是我们看世界的路。看不下去的时候,试试读出声来,小声读到放声读,沉浸到书中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