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24055/15bfbfa8aa9298ff.png)
王静安说的是中国文化吗?拿西方哲学批判东方文学而已。
处于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之下的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西古典诗词,的确有着许多根本性的差异,关键是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差异?
古典诗词与宗教文化心理密切的交互关系,所以可以给我们提供了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角度,去解读中西古典诗词差异性与同一性内在因素的可能。
西方传统文化心理以基督教精神为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则以儒释道思想为主宰。
西方人关注的是灵魂,中国人关注的是人心;西方人祈求的是神的救赎,中国人注重的是现世的自悟;西方人叩问的是个人的心灵,中国人则在现世社会中去寻求和谐。
“人心自悟”体现了中国儒释道文化中依靠自我力量获得超越的鲜明特征 它既是中国人自我修养的行为与方式,也是自我升华的一个过程、自我超越的一个途径。
“灵魂拯救”体现的是西方文化中在神的关照之下实现个人完善的特征。它是西方人寻求解脱、追求永恒的心理行为方式,是个人灵魂得救的过程与途径。
“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两者各自皆分别长期积淀于东西方人的心灵深处,持续对人类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这些文化心理的差异,也深刻地影响着作家不同的创作思维和创作倾向。
受“人心自悟”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诗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以正史之补,以经世致用、益于世道人心;另一方面,也融入“澡雪精神”、陶冶性情的审美理想。
至明清,这一文学关注世道人心与追求人心超然的创作倾向融合互补,使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统摄了善与美的文学追求,注重社会人格与自然人格的理想融合,注重人与天地自然、个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仁义忠孝与空灵无常、因果轮回一起共同构成了诗词所寻求的善与美的境界。
与中国古代诗词关注世道人心不一样,西方诗歌更关注个体灵魂的净化与超越以及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它承继了西方文学忏悔意识与哲学思辨的传统,深重的罪感与虔诚的忏悔以及深刻的灵魂思辨与剖析,构筑了西方诗歌独特的感染力。
处于“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不同文化心理制导之下的中西古典诗词,有着双方共同关注的表现对象,共同的精神内核及共同的文学追求,也有着不同的创作心态和接受心理,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不同的关注重点及相异的价值指向,双方既有各自文化所带来的优秀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由此而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与文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可磨灭的永久性价值,自然也有其不合理的甚至腐朽的部分;反过来,西方基督教文化及其体系之下的文学也如此。
因而我们希望中国文化与文学可以融合西方文化与文学的精华,却不应以西方文化与文学来否定或归化中国的文化与文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