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文集萃旅行·在路上时光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作者: 晨光发甜 | 来源:发表于2017-10-08 16:35 被阅读36次

    西安不是一座闹腾的城市,我们睡得非常好,自然醒。要不是担心没处去吃早餐,我们还要继续睡。出了宾馆,我们在附近找了一家小餐馆,每人要了一碗胡辣汤,又要了几个馍。把馍掰成小块儿,泡在胡辣汤里,味道又鲜又刺激,就像西北人那样豪放。

    吃过早餐,乘公交车去火车站。我们住的宾馆距离火车站只有几站地,很快就到了。这里有很多辆车次通往西安的旅游景点。我们的首选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公里的临潼区以东的骊山之北。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之久。

    兵马俑一号坑人山人海。这是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一号坑的发现纯属偶然。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1976年到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新生力量的加强,各项工作的开展,使考古队一时显得异常热闹。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据说克林顿访华要看兵马俑,看到这几批马后,他问导游,马会不会踢他,导游说,你要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就不踢。克林顿一高兴,使劲怕了一下马屁股,结果把最左面的马尾巴拍掉半截。回国后,总统越想越觉得对不起中国人民,就找高手仿了一匹,运到中国。还有一个版本,说克林顿访华看兵马俑拍马屁股时候,正被一记者拍到,结果照片一见报,全世界都知道克林顿来中国拍马屁来了。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

    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博物馆中陈列的二号铜车也令人惊叹,出土于二号坑。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即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

    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对于后人来说,兵马俑的发现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极具研究价值,但是对于秦时的百姓,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也许是个灾难,巨大的灾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行走系列西安(四)重见天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kg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