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自如(微博ID:王自如老师)
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
从上篇中,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结论:
语言本质上是声音的,书面系统是可有可无的。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我们要弄清的,是它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一个直接的推论:如果语言的本质是声音符号系统,那么在习得这个系统前,就不应该让儿童学习其文字——听还听不懂,话还没说利索,学哪门子ABC呢?
【为何我们如此偏爱ABC】
字母系统的过早介入,是我国英语教育特别是初等英语教育的一大弊病。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是由客观情况、历史原因、教育部门、家长和汉字教学传统共同塑造的。
【客观上缺乏师资】
客观来说,我国长期大量缺乏英语流利的师资,一线城市尚且如此,更无论二三线城市和农村。
在这个大前提下,教书写系统成为了皆大欢喜的方案:
对教育部门来说,有了文字,就有了可凭据、可量化、可考核的教学对象,而且易于呈现“教学效果”(如北京小学流行的“百词竞赛”就是要求英汉词汇互译)对教师来说,教英语也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注1),对低年级只需要能读出单词和句子就行。对高年级甚至对口语的要求更低,能讲语法和题就行。
【家长的偏爱】
对家长来说,孩子能认单词,能读课文,是实打实的成绩。文字多的教材,看起来就专业。PLAYWAY是一套不错的启蒙教材,它的目标对象是没学过英语的小小孩,所以1、2册的教材上没有文字,只有图画,这无疑是科学的。但几乎每个家长看到教材都会问:“这教材上怎么没有单词和句子?”原版的PLAYWAY是没有带单词的图片卡的,国内代理之后,带单词的图片卡就成了标配。还有就是著名的,家长对“新概念”的盲目热爱,即使是今天的北京上海,新概念也仍很有市场。
在早年间既没有师资,又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年代,要学习英文,也只能从ABC学起,但这种惯例沿袭到今天,已经严重落后和不合时宜了。
【汉字教学观也有影响】
合格师资的缺乏是一方面,对现状影响更大的,是传统的汉字教学观。
汉字的历史非常久远,从甲骨文算起有4000多年。我国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本是秦汉口语,经过不断的规范化成为标准书面语,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都保持了极高的稳定性。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但总体上来说是一种表意的文字,体现在符号和声音的脱离,如山、日、月、明等。“秀才识字读半边”经常有读错的时候,如好、秤、绝等。
文言文的语法脱离口语自成一体,汉字本身又是表意文字跟声音无关,这就使文言文与声音的关系双重分离,自身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唐朝以前的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所以将文言文全盘借鉴用来纪事(即使日语语音与汉字没有半毛钱关系)。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就由汉语文言文写就,加入了区分日语语序的标记。这种写法被称为“漢文”,一直到19世纪都是日本男人最正式的书写方式,今天仍然是日本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内容。现在读《古事记》,我们要比日本人更看得懂。
这种双重分离带来的汉字之于语音的独立性,自古至今深刻影响了汉字的教学观与教学法。古代的开蒙教育,主要的任务就是识字,通过大量诵读、背记、抄写蒙学教材以至儒家经典,来掌握汉语语音与文字的对应。现代初等语文教育,为了解决这种分离带来的教学障碍,引入了拼音系统作为媒介。但小学对汉字本身的教育,还是一贯非常重视的,讲究识记、书写、使用,会从汉字构字法的象形(日、月)、会意(明)、指事(刃)等角度进行启蒙。
这种对书面语的重视,在汉字教学上理所应当。但不幸的是,它也严重扭曲了大众对英语的教学观——
孩子习得母语的顺序是这样的:
汉语流利——拼音——识字
孩子学习英语的顺序却是这样的:
学字母——背单词——学语法
等等!!!“英语流利”哪去了???
未完待续……
注1:
前文提到,在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师教起来很“简单”。但对于英语的确很好的教师,这种教学模式却通常是很痛苦的,它脱离语言的真实应用,任你多高的英语水平,都要按照大家约定俗成的模板进行教学——枯燥乏味的单词、句型、语法,单调无趣的课堂活动,更不用提看到学生们一口哑巴英语的沮丧了!对于中学教师,有一个现象,暂且叫“中学英语教师固化现象”吧,说的就是,你教什么水平的英语,你自身的英语水平就会慢慢的固化在那个水平。初中教师就是初中水平,高中教师就是高中水平——脱离真实语言应用,连教课的老师都会语言水平下降,更不用说被教的孩子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