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主事郑善夫(字继之,号少谷)正好在常州督办关税,听说王阳明路过此地,也专门前来拜访问学。
王阳明对他说,士大夫门都十分推崇您的文章和为人,但您不可以以此自高。鲁国人都认为东山很高,但是站在泰山之巅,东山就显得渺小了。舍弃枝叶,务求根本;抑制光彩的形象、博学的文辞,回归诚意的本原,在文章和为人之外,专注于充实内心,这应该才是您的志向。
苏州府嘉定县令王应鹏(字天宇,号定斋)是徐爱的同年好友,他写了一本书,请王阳明题字,王阳明欣然题曰:“圣,诚而已矣。”
王阳明这样阐述“诚”字:君子治学就是诚身,格物致知就是立诚的功夫。就像植树,诚是树根;格物致知的功夫,就是培土灌溉。见闻日博而本心越来越放逸,见识益广而表面功夫越来越多,涉猎考究愈详而粉饰奸邪的功夫越来越深,这有违治学之道。
正德八年二月,王阳明回到了绍兴。在绍兴期间,郑一初、陈洸、徐天泽(字伯羽,号蕙皋)等都来问学。
祁州书生傅凤家境贫寒,为了更好地孝敬父母,他决心走科举之路,日夜读书用功,竟至病重,父亲得知以后来绍兴要接他回去。离别之际,傅凤非常痛苦,他问王阳明仕途无望,自己怎样才能免于不孝?
王阳明开导他说:“保养精神,珍惜你的生命;端正情感,不要让父母蒙羞;尽力而为,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应天命,不要让外物毁害你的本性。”
蔡希颜从苏州辞官回山阴,乡人都赞赏他的高尚。王阳明当初就认为此举过于急躁,如今有当面提醒他,做事情不能任性急躁,如果家中生活能达到小康,父母老有所养,自己是否出仕,自然无所谓。否则,不谋公职,还是有私心,与治学宗旨不符,不可不察。
相对于蔡希颜的裸辞,王阳明选择南渡,可进可退,更有回旋余地,也就是王阳明前文所说的自清而不远俗。
东林书院原是北宋理学大家杨时(字中立,号龟山)的讲学之所,杨时去世后废弃,后被改建为寺庙。四百多年后,明朝少司徒邵宝(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开始在这里讲学,后来他的门人华云(字从龙)买下这处资产,并重新修葺辟为书院。无锡县令高文豸(字廷直)派人请王阳明作文以记之。
王阳明在《东林书院记》中说,二程之学续孔孟正统,龟山之学上承二程,下启罗从彦(字仲素,豫章先生)、李侗(字愿中,延平先生)和朱熹(字符晦,号晦庵,紫阳先生)。现在人们推崇邵宝先生,或者因为其文章之工,或者因其学术之邃,或因其政绩之良,其实邵先生真正值得推许的是他的求道之心,志于继承龟山之学。只有明白这一点,东林书院的重新开张才是有意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