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非常焦躁。
工作清单上10件事在并行推进,而且有2件几乎不可能完成,但如果放过,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我经常愁的晚上睡不着,白天浑浑噩噩。此外,当别人期待新春的时候,我的一项工作从腊月二十五一直跨到正月初八,要求必须全天在公司,想一想就会疯掉。
单单如此吗?不是的。工作的压力传导到生活,我每天在家的 时间除了睡觉,几乎没有了。没时间带父母去四下转转,没时间跟媳妇聊聊未来。而且,非常易怒,一言不合就爆发。所以,谁都离我远远的。
其实,仔细想来,这10件事里,有3件已经基本准备OK,就等执行;有2件虽然看似不可完成,但汇报领导后没准他的层面很好解决,还有5件里,3件属于循环工作,我这几年每年都在做,剩下的2件,再仔细想想,也没那么难。
这次的焦虑,让我对焦虑本身有了更新的认识——焦虑源于事情的“不可控”,或者说,是想把事情做好的期待,和自己本身低下的工作能力之间的差距。通俗说,在同一个层次,能力越弱的人越焦虑,能力越强的人越从容。
比如,如果我的能力可以当处长,那么在科长的岗位,我一定是游刃有余的。而如果把我放到更高的岗位,那一定是焦虑丛生。因为更高层次面对的事情是我的能力不可控的。
如何解决焦虑呢?在我看来,一是提升能力,二是不要多想。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解决焦虑上,最大的可能就是控制自己“不要多想”。
不多想,在佛教里有一个术语叫“保持正念”。
何为“正念”?就是有意识地把注意集中于当下而出现的一种意识,不作任何判断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有意识地觉察、关注当下、不作评判”。概念比较玄乎,说白了,就是“困了就睡,饿了就吃”。
比如,工作里最烦的就是接待工作,客人吃喝玩乐,我陪着或者在外面等着,经常要到凌晨。这时候,我可能会想着家人,想着没做完的工作,想着没看完的电影,或者想着家里舒服的床。这时候,就会滋生抱怨——凭什么我要这样?或者“熬着吧,熬到12点就解放了”的思想。抱怨一旦产生,疲劳感就应运而生,进而哈欠连连,无精打采。
可你以为,到了12点,到了应酬结束,一切都会好吗?错了,当我跟家人在一起的时候,还在想着工作,当我工作的时候,还在想着周末去哪里玩,当我周末去玩的时候,还在想着下周的几个事,甚至当我躺在床上的时候,还在想着手机里的段子是不是又更新了……循环往复,我总以为,“熬过了就好了”“挺过了就过去了”“坚持几天就解放了”。但是三十年过去了,我的焦虑并未因为哪一次的坚持就“没有了”,甚至随着信息摄入原来越多,焦虑感反而越来越强烈。
而如果能保持正念,接待的时候就不是总拿出手机看时间了,可以在心里想,客人唱的这首歌的音乐真好听,歌词也写的很好。这道菜不错,很清淡,但好像放多了鸡精;这个沙发不错,能感觉到弹簧的支撑力;这个茶壶也不错,好像是骨瓷,透过光有一种若隐若现的通透感。当你想着这些的时候,一切就不是在“忍受”了,而是在“此刻”,在享受当下。
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或者“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当专注于“正念”,专注于“当下”,很多忧愁烦恼就会自然而然地化解。
在知乎看到一段话,引用之: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到,既然人生兼苦,如何和痛苦经验相处,就成了我们的一门必修课。进化为大脑设定的程序,是逃离。想方设法、费尽心机、不计代价。要修改大脑设定的程序,并不容易。但这值得。有时候,逃离不仅不会解除我们的痛苦,还会让我们备受折磨,如一个逃犯般到处流浪,心无所安。在匮乏模式中,对痛苦的逃离无疑让事情变得更糟。学着跟痛苦共存,面对它、接纳它,在痛苦中重新掌握人生的航向。这也许并不能帮你摆脱匮乏的状态,但它可能是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是改变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