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冬至节

作者: 行走在乾县 | 来源:发表于2019-12-21 16:42 被阅读0次

“冬至到,吃水饺”,对于大多数北方人而言,冬至就是预示着寒冷的日子即将来临,冬至要吃饺子,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而南方关于冬至的记忆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至于说为什么叫做冬至,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这话的意思是:冬至时(北半球)“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则开始萌动,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是一年之中最短的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而太阳照射一切物体所投下的影子也各自呈现出一年之中最长的情形,所以这个节气被称作“冬至”。当然还有人说,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这也就是老人们告诉你冬至说明真正的进入了冬天,天气要真的冷起来了的原因所在。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九九”之说,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而九九歌要迟一些,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但广为流传的《九九歌》在中国民间却版本众多,内容及详略均不同。大多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我们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说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bìlì,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觱篥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这最后几句对于冬天受冻的穷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

九九歌除了上边两则比较复杂的,还有比较简短的,版本也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各地不同时期气候的变化所致。这里仅选用其中的一则,“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对大多人而言,冬至是寒冷的开始,是要吃饺子,要做好御寒保暖的各项准备工作,但是对有亲人亡故的人来说,冬至日又是一个祭祀亡人的日子。乾县旧俗是冬至日将纸糊的衣服、被子及纸钱等物送在城隍庙(离城较远的地方在坟地或十字路口)烧掉,祈祷亲人在冥界穿暖过好寒冬,以寄托哀思。

这里还想说一下冬至吃饺子习俗的由来。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之日即将来临,希望大家在吃饺子、祭祀祖先的同时,不要忘记安全,不要忘记弘扬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刘立军,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自营微信公众号“行走在乾县”,以笔名乾州蕞娃(终南鲁人)在网络上发布文章,多篇被《文化艺术报》发表。

原创不易,转载分享请标明出处,敬请合作。

“行走在乾县”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平台编辑:刘立军,笔名乾州蕞娃,又名终南鲁人,初中语文教师,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 ,自知无所愧。

展示生活中的美好,记录生命历程的每一次真实,每一份感动,这里是“行走在乾县”,欢迎您的参与,欢迎您的关注,点赞留言,批评指正。

所有文稿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稿件须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和微信号码。文中配图有特殊要求者,可以将图片打包一并发送至投稿邮箱。作者简介不超过100字。作品发表后所得赞赏低于5元的,留作平台运营;超过5元的,30%留作平台运营,70%返还作者。投稿邮箱为:1147267625@qq.com。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审稿期限为一周,一经采用。主编会给您通知,作品发布后会给向您发送网页链接,便于您转发分享。所有赞赏结算时间为作品发布一月之内。预留作者微信号码是为了便于发放赞赏。

相关文章

  • 【行走在乾县】冬至节

    “冬至到,吃水饺”,对于大多数北方人而言,冬至就是预示着寒冷的日子即将来临,冬至要吃饺子,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而南...

  • 【行走在乾县】乞巧节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

  • 【行走在乾县】乾县铁佛寺

    乾县铁佛寺 铁佛寺位于乾县阳峪镇铁佛村村东,从县城出发沿312国道北上,大约有10公里。有两条路:其一是沿着312...

  • 【行走在乾县】路德与乾县

    路德与乾县 乾州蕞娃 路德(1785~1851),字闰生(范紫东《乾县新志》作“润生”),号鹭洲。陕西周至终南镇毓...

  • 【行走在乾县】乾县吕祖祠

    乾县吕祖祠 乾县吕祖祠位于乾县城北马家坡下,乾县仿唐一条街和关中环线的交汇处,是一处道教活动场所。 据我所知,乾县...

  • 【行走在乾县】乾县方言与民俗探究

    乾县方言与民俗探究 乾州蕞娃 乾县的很多方言非常有意思,非常生动形象,对于上年龄的人而言是耳目能详的,但是对于年轻...

  • 【行走在乾县】关于端午节的点滴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有多种说法。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对此记录甚为详实。下面就其原文摘抄如下,原文为繁体字,未断句,此...

  • 【行走在乾县】苟树

    学校的西山墙外有几棵苟树,长势茂盛,枝丫都伸到了学校里。苟树结的果子据《本草纲目》记载能益气、充饥、明目,久服不饥...

  • 【行走在乾县】乾县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前言】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曾经看到过乾县敬业图书馆的记载,也知道图书馆的旧址位于现在的高庙小学内,只是一直没有...

  • 【行走在乾县】乾县正月三十燎花花再考

    一是解释临平人关于“放火”的说法。按范紫东《乾县新志》记载:正月晦日,甫昏,燔柴与大门,人争逾之,俗谓“燎煌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走在乾县】冬至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pg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