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你什么时候结婚”的简单思考与回答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来参加婚礼,顺带着,借此时机聊聊我对“婚姻”的一些思考。
之所以“婚姻”打上引号,兴许是自觉目前所认知的婚姻很可能是片面的,不是这个东西的全貌。
以及,这里所有相关的论述,大体来说也就是个人目前的一些感受的沉淀,仅代表个人,论述的是自己面对婚姻时的基础决策与认知。
如是,以下论述,不作为给谁讲道理的示范,也不标榜其合理性,“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个人过好个人的生活即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对所谓的“婚姻”保持的态度是审慎,甚至来说,其实是恐惧、怀疑。
可能因为个人实际成长经历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加上吸引力法则导致的我所见的不少婚姻给我的感觉其实都是不算美好的,所以会有以上感受与想法。
看见某些人的婚姻状态,我一直特别好奇,到底这些人在结婚时有想过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吗?
身边人最早结婚的,大概是在16年,第二我接触的,则是在19年。
这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年的,因为这人是我认识多年的同学、好友。
当我问到和女生的认识经历,以及对对方的了解,结婚后的打算时,基本算是一片空白。
当时的我顿时冷汗直冒,在如此空白的情况下与另一个人进入一段婚姻,接下来如此漫长的时间应该如何去度过,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中度过的呢?
于个人而言,似乎从18年开始相对频繁面对所谓的“催婚”与“介绍对象”之类的事件,事情本身我倒未见得多抗拒,至少介绍对象我会去接触。
但是我所抗拒与不喜的是,当我说我觉得彼此不合适的时候,常会被说“那你到底要啥样的嘛”或者“咋就不合适了”,后来我终于说,我的事情我自己来搞定就好,你们就不费心了。
事件中的另一点抗拒在于,似乎对方总盼着你“早点”结婚,可是我内心对如是操作与殷切期盼下成型的婚姻抱有极大的恐惧。
如同我面对朋友婚姻时的感觉——在并不算了解彼此的情况下,因为父母的主观意愿,开始一段漫长的婚姻,于我而言,只有“牢笼”一词可以陈述我的感受。
因为没有半点欢喜与期待。
类似观点以及感受的转折是在20年。
当时遇见的人,从18年到20年的时间里,彼此共建了沟通基础,尤其是20年里较多次数的深度沟通与相处,我头一次在两个人的关系里感受到轻松与接纳,以及,原来真的有人可以达到如此状态,大概,那是我迄今为止第一次,期待和这样的人一起生活更久。
可能这就是我对婚姻的一种朴素理解——你愿意和一个人生活更久,这个更久甚至没有时间限制。
比较遗憾的是,后来因为各自规划与节奏不同,以及当时无法达成共识,所以暂时分开了。
再往后,就是今年了,因为和一些人的沟通,对“婚姻”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受,也开始涌现一些准则出来。
第一在于,不要着急。
这话我是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时沉淀出的最大感受。
我当时最大的困惑就是,一个能挣钱,有良好爱好与习惯,长得也好看的小姐姐为啥也被所谓的“催婚”绑架,脑子里悬着的想法一直是“担心太晚”。
可是,如此心态之下,当下做的选择真能好得了?
大概率不可能,只有因为匆匆做决策而留下的坑罢了。
第二在于,自己没活明白前,不要做决策。
这个是结果态的标准,如果你不能拥有内心的平和,或者一些基础的准则,进入所谓的婚姻不过是火上浇油。
当你心智健全,预期到可能的问题而依旧愿意选择时,才真的值得考虑。
第三,其实是一些朴素准则与感受的汇总。
再次说明,仅代表我的个人想法。
两个人相处时彼此能否感受到自在坦然,这个很重要;
关系中可预期的是必然有冲突,两个人能否有良好的沟通互信能力,也很重要;
关系大致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最底层的,则是三观,对于一些彼此特别重视的问题,双方能够达成和谐共生态,影响着未来的生活。
以及,婚姻某种程度上是两家公司的并购,彼此对这家公司的控股权越多,对自己婚姻说得上话的能力也就越强,同时,别忘了并购最终指向的是更好发展。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