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人类学入门》书摘

作者: crazyyoyo | 来源:发表于2017-06-12 13:43 被阅读177次

    1 思考与讨论

    请尝试回答下列关于你的一些信息(可记录在手机备忘录或者纸上):

    年龄、性别、性取向、家乡、当前居住情况、工作、民族、语言、政治观点、娱乐爱好、参加的组织或俱乐部、喜好和厌恶、宗教信仰、学术兴趣、未来计划、婚姻/恋爱情况、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人/动物、生活中重要的内容、生活方式、社交账号。

    写完之后,你应该会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如果你们是在小组里进行这个调查,可以一起探讨一下你们的文化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差异,相信这个活动会乐趣颇多。

    2人类学的问题 3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群之间思想和行为上异同之处的描述和解释。

    文化人类学是对其他人类生活方式的阐释与悦纳。

    什么不属于文化?

    文化不同于文明。

    文化并不全是阳春白雪。

    文化不同于社会。

    文化不是对人类所做每件事的解释。

    文化不是行为。

    文化不仅仅是饮食习俗、音乐传统和多彩服饰。

    文化并非完全统一、全体一致的。

    第一章 什么是文化?(概念性问题)

    4文化、亚文化和族群、种族

    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

    后天习得的在人类学中,把这种习得过程称为儒化。

    亚文化和族群

    社会,是一群按照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履行某些如觅食、防御或抚养孩子等职责的人群。 

    亚文化,指的是一个较大社会中一些群体独特的共有认识。

    族群,指一个社会中,依靠宗教、语言、共同起源和古老传统等亚文化维系的群体。

    “种族”指的是人类的生物性差异,“文化”和“族群”则是群体之间的行为差异。

    种族的差异实质是文化的差异,我们要探讨的不是有什么种族,而是有什么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种族,以及为什么要贴上这类差异标签。

    5文化的特征与变迁

    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相似的,他总结了如下七个特征:

    1.文化是整合的。

    2.文化是历史的产物。

    3.文化会发生变迁,也会导致变迁。

    4.文化会因价值取向而得到强化。

    价值观有对错之分,文化没有

    5.文化对行为起了很大的决定作用。

    6.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由符号组成,也依靠符号传递。

    7.人类文化在复杂性与多样性方面具有独特性。

    反方认为承认人类的独特性,会使之成为人类虐待动物的借口之一。

    正方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因为我们是唯一一种通过符号来传递文化的物种,人类思维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文化的变迁必然会面对涵化的问题,涵化指的是当一个群体与其他较大、较主流人群接触时发生的文化变迁。

    为什么要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无论你是改革者、批评家、科学家,还是某种主义的维护者,都需要通过了解人类不同的文化去反思和推进你的工作;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是需要这种思维,它会让你走出文化的偏见,跳出思维的局限。

    第二章 如何了解文化?(自然性问题)

    6如何了解文化?

    我们要如何了解文化?怎样的途径能观察到研究对象的真实面貌?而人类学家把这一问题定义为“自然性问题”,因为采用的方法是自然主义者的方法——民族志田野调查,即到田野中观察事情发展,不进行任何干预。

    7田野调查

    人类学家进行田野调查时想要达到的目标则是:

    让观察对象认为可以与我们一同生活,并逐渐习惯我们的存在,然后不再考虑我们,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

    田野调查的核心方法就是

    参与观察,也就是尽量参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以便了解他们如何做事、如何说话,以及各部分如何相互衔接。

    田野调查主要有如下两个缺点:

    不具有系统性。观察结果很难复现

    田野调查并不是文化数据的绝对可靠来源。如男女视角等。

    田野调查的优势:

    它最大的优点是秉承自然,也就是自然地、不干扰地去观察研究对象的生活。

    田野调查的另一个优势是增加了偶然发现的概率。

    8指导人类学家的伦理原则

    对于作者研究的文化人类学,主要有以下四点伦理:

    研究伦理

    学术伦理

    面向公众的伦理

    教授人类学的伦理

    第三章 这种实践与观念的背景是什么?(整体性问题)

    9整体性思维

    整体观是一种把观念与行为当作相互关联的要素,置于更大的文化和异文化背景下来理解的视角。整体性思维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

    整体性问题讨论的是

    这些具体的行为或观念是如何与人们生活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的?各部分又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整体又如何影响部分? 

    文化的整体图像

    从整体性思维来看,文化主要有三个子系统:

    技术—经济:工具和技术是最基础的文化子系统,它们与生物—物理环境发生直接互动。 

    社会: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的法则。

    意识形态:高于社会组织层面的关于社会本身和世界的观念。

    整体性问题

    整体性联系的运用可以使我们避免陷入“A导致B”这种线性思维,看到多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

    10 整体性联系的类型

    有了整体性视角之后,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就可以试图理清两种或多种文化行为、现象之间的联系,作者主要总结了6种联系:

    因果联系。如前面提到的纽芬兰人不吃狗鲨是因为他们认为狗鲨是狗饲料。

    背景联系。指与较大机制或行业的某部分有关。如前面提到的日本人与中国人“扔厕纸”这一行为差异的形成原因。

    过程联系。意为几种文化特征都参与了文化变迁过程。比如古代墨西哥、埃及和中国都通过书写体系、常备军、灌溉系统和长距离奢侈品贸易等文化特征,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 

    隐喻联系。指用一种符号象征另一种符号。

    并列联系。一些相关的文化要素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

    主题联系。意为文化实践与观念在内容、形式或价值上可以整合到同一主题中。比如中国、韩国、日本社会在若干个世纪中都强调纪律、等级和责任的文化价值观。

    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文化也是人类学家要考虑的。

    不同组织规模之间的联系也是整体性关注的问题。

    11田野调查中的整体观

    嵌入性意思是我们要看到亲属关系、宗教或领导权之类,在我们文化中各不相关的文化机制的层叠关系。

    整体性视野下的亲属关系

    人类学家非常关注当地社会的亲属关系,因为经济、政治和宗教活动往往与亲属体系交织在一起。

    整体视野下的经济状况

    指与所需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及消费有关的观念和实践。

    群体是如何定义“需要”的?

    群体是如何定义各种资源的?

    谁拥有关键资源?

    物品和服务如何生产?

    谁生产了物品和服务?

    这种生产需要什么投入,回报又是什么?

    谁有权力消费这些物品和服务?

    物品和服务如何分配给消费者们?分配方式一般分为两类——互惠和再分配。

    12对整体观的挑战

    一、在整体性思维下,我们会认为文化的任何方面都与其他方面相关,但实际上有些方面的联系非常微弱,无法整合到文化中,作者称之为“完美整合的错误”。

    二、我们可能会涉及许多主题,但却很少具体到细部,作者称之为“表面化的威胁”。

    第四章 其他社会也这么做吗?(比较性问题)

    13我们该如何比较?

    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找出异同,更重要的是增益我们对自我的了解。

    这个社会的观念和实践与别的社会一样吗?它们有多少相似或有多少不同?为何相似或不同呢?

    14文化比较时的注意事项

    人类学家在进行文化比较时,要注意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应牢记整体性背景。

    进行文化比较时,分析整体性背景同样不可忽视。

    第二,不能被表面的异同所迷惑。

    第三,与进行比较考察的记者或小说家不同,人类学家会使用“相关”和“共变”这类严格的方法:

    Q模式分析:将某种文化与其他几种加以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

    R模式分析:确定哪些特征最常出现,哪些特征相伴出现。

    15比较方法的价值

    1.帮助我们审视自己

    虽然摩门教的婚姻法在当时的美国显得离经叛道,但事实上美国的一夫一妻制才是非主流。

    2.了解文化多样性

    我们不知道有这么多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文化,可能就会认为这种文化是少数派。

    3.认识并尊重差异

    女性屈服男性的情况并非人类普遍之现象,并非天经地义。

    4.发现放诸四海皆准的规律。

    “一妻多夫”主要存在于三个地方:

    南亚的托达人,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

    女性不足是因为他们会选择性地溺杀女婴。

    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北部的藏族

    他们“兄弟共妻”,原因是这两个地方的良田非常稀缺。

    5.分析不同区域。

    6.记录变迁或不变。我们可以长时段研究,也就是不断访问某个社会,通过“掠影”式民族志进行比较,了解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趋势。

    16对比较法的挑战

    文化以什么形式进行比较?

    人类学家提出过“文化基因”(meme,最小的共有记忆)

    复杂的文化进行比较时,我们只能简单地划分为诸如“狂欢节”“家庭”等粗略的分类。

    当我们一再坚持把行为约化为可以比较的样本,会不会破坏了整体性背景呢?

    两种视角兼备,并从这两者中获得创造性思考。

    客位视角(比较者视角)

    主位观点(局内人视角)。这是一种参与者的主观视角,它强调的是参与者眼中的意义是什么

    客位/主位视角的结合使用非常重要。

    第五章 这些实践与观念在过去是什么样的?(时间性问题)

    17文化与时间性问题的历史

    现世中心主义者,即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常态是最好的、永恒的,而这是人类学者最不可能有的心态。

    人类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受到现世中心主义的禁锢,导致了许多文化偏见。

    人类学家现在强调的所有文化,哪怕是我们觉得时间凝结、几乎可以当作个案研究的小型异文化社会,都有一个不容虚构、源远流长的历史需要研究,而且它们定将进入一个与今日截然不同的未来。

    文化研究的阶段

    蒙昧,指很大程度靠自然生活的极小政体。

    野蛮,指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重要的财富。

    文明,不仅有复杂的社会组织和财富,还有书写体系和城市。

    有时会向野蛮退化发展

    18提出时间性问题

    一、这种实践或观念的前身是什么?

    以纽芬兰人不吃鸡的文化为例

    这种实践或观念的变迁过程是什么?(养鸡与吃鸡蛋的变迁过程是什么?)

    这种实践从何而来?(养鸡的文化从何而来?)

    人们何时开始奉行这样的方式?(什么时候开始不吃鸡?)

    这种实践具有怎样的中间形式?

    二、这一实践或观念的变迁过程是什么?

    这是独立发明的吗?

    独立发明指的是相对较少地受到外来影响。

    这一文化特征是借用的吗?

    直接传播,指传播事物本身如家鸡的饲养文化传到美洲,是因为哥伦布第二次向新大陆航行时直接把欧洲的家畜带过去;

    刺激传播,指传播观念、技术等,如18世纪时一个埃及人被带入意大利宫廷,请他把孵鸡蛋的技术传授给意大利人

    文化的传播无可避免地会涉及文化涵化的问题

    存在重新诠释吗?

    重新诠释是一个内化后再解释的过程,它包括对文化要素的重新组合,选择性地去掉某些要素,再突出某些要素,我们把这个过程定义为文化融合与重新诠释。

    国产电影受广电总局的保护失去与大片的竞争,从而使得国产电影越来越差,大众越来越接受不了。

    韩国电影吸收大片精髓,融合贯通,如釜山行,就拍的很好。

    三、这种变迁是外源性的吗?

    外源性,指的是这种变迁并非完全自发的 

    发达工业国家对于其他发展中或者落后国家的文化影响就是外源性的,关于这个问题:

    1.这种变迁是被其他行为影响的吗?

    受到工作等影响,不能自由做自己的事情。

    2.人们注意到这种文化了吗?

    外国美食的引入

    3.有没有意识上的变迁?

    意识指的是人们对每件事的共有认识,比如民族意识。

    19研究资料与文化变迁的原因

    研究资料与方法

    资料

    考古学、语言学、口述史、历史文献、生活史、神话与民俗、生物学与地质学,民族史和考古学

    方法

    通过文献或报道人,重建一些观念或实践的原型出现的顺序

    田野工作进行观察。

    对其他人早前报告过的某群体进行再研究。

    通过纵向研究,即对同一个地点进行不间断的长时段的访问,如作者对纽芬兰大溪镇的研究。

    通过横向分析推测变迁,如对同一个地方两种不同节日的研究。

    什么导致文化变迁?

    环境变化。

    环境包括两类:

    一是生物物理方面,如栖居地环境的变化、新疾病的产生等;

    二是社会文化方面,如移民、贸易等。

    变化会导致问题与机遇,而人们会用新的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这些方式又会影响环境,然后开始新的循环。

    20思考未来

    人类学家预测未来的方法

    1.系统方法

    2.历史比较法

    3.德尔菲法

    访谈法

    第六章 人类生物性、文化与环境是如何互动的?(生物—文化性问题)

    21生物性与文化的互动

    生物—文化性问题,它考察的是人类生物学(生物物理环境)如何塑造文化,而文化又是如何塑造人类生物性的。这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因果反馈循环。

    22生物性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这两个因素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两点:

    传递方式。文化只能通过学习来传递,相反,生物性则可以有选择性地代代相传。

    变化速度。生物适应,需要一代代地进化;文化适应,可以随时发生,也可以通过计划达成

    23文化适应策略

    文化与生物性相比,才是我们这种无皮毛蔽体、亦无利爪防身的物种,凭借智慧大脑傲立于世的不二选择

    24系统性思考

    互动1:文化如何回应环境?

    有些群体却可能因为文化无法正确地回应环境而灭亡

    互动2:环境如何回应文化?

    雾霾问题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工业和主流生产文化

    互动3:人类生物性如何回应环境?

    改变自身适应环境,适者生存

    互动4:环境如何回应人类生物性?

    需要更多的资源来供养,于是森林被过度砍伐,驯鹿几乎消亡。

    互动5:文化如何回应人类生物性?

    怎么看左撇子

    互动6:人类生物性如何回应文化?

    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变化有时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做决定时最需要听的并不是外界的声音,而是你自己的判断。比如减肥。

    25📚书单影单📚

    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弗雷泽的《金枝》

    文化人类学家约翰·博德利(John Bodley)《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

    过度消费问题

    道格拉斯·雷贝克的《低头看路》(Looking Down the Road,2000)是一本用人类学整体性、时间性问题来思考未来的书

    环境科学家戴蒙德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2005)一书就使用了历史比较法

    关于环境保护的纪录片《塑料王国》和《地球之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周一本《人类学入门》书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sl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