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韵与平水韵再呓
静 儒
新韵旧韵的话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及了,不知道对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是都理解了还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反正都在埋头走自己的路。可是偏偏有那么几位多事的人,总是愿意管别人家的事,我们这些疯子,也不得不向那些好多事儿的“明白人”再来上几句呓语啊!
关于平水韵,人们习惯称呼的“旧韵”、这也是把平水韵高抬了,实际上应该叫“近体诗用韵”才是准确的概念。因为隋唐以前的诗才被称为古诗,初唐诗人们创作的没有格律限制的拟古之作,只能被称为“古风”。自《诗经》以来到南北朝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乐府歌词,都没有什么固定的韵书为依据,也只能是以文字相传,至于字的读音,也受到了语音流变的极大影响。当时到底怎么读?发什么音?早已无从考证了。唐人的古风也只是以《切韵》而创作的,当时也只是叫做“拟古诗”,李白的“大雅久不作,……”正好叙述了诗的发展与流变过程。只有隋朝陆法言的《切韵》问世,才有了真正的韵书,与齐梁以来的永明体诗很好的融和,才产生了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唐韵》就是《切韵》,只是稍稍添加了一点而已。《大宋广韵》简称《广韵》就是把《唐韵》很好地整理了一下,有减有添,由196韵
变为206韵,仁宗年间又添加成了《集韵》也是206韵,韵字由二万六千多增加到了三万多,都是些被废弃的字或同一字不同地区与不同时代的读法,基本都是多余的事儿。但对于考证工作却挺有参考价值。其实206韵由唐到宋也就用了一百多个,才有金国的王金郁把《 唐韵》简版成了106韵。二十多年后,南宋的刘渊又把被王金郁合并的两个上声韵“迥”和“拯”又拆开为两个韵部,就是107部的新韵书。因为两个人都是山西平水人,所以都被称为《平水韵》,实际上刘渊是在南宋为官,当时的山西是金国的地盘,刘氏韵书是南宋朝庭的授意下的明显盗版。别看腐败的南宋统治者搞武统不行,搞文化偷梁换柱这一套,一般还真不行呢。不管怎么说,“平水韵”由金、元、明,或者说宋、元、明,一直到了清朝,清朝的康熙大帝可是很了不起,把平水韵直接改名为《佩文诗韵》,把解释韵字的资料又命名为《佩文韵府》,佩文是康熙黄帝的御书房名,平水韵就大大方方地成了清朝诗的国韵,厉害吧?清朝的万律又把唐、五代及两宋名家词作总结出了《万律词谱》,乾隆年间的戈载又对名家词作进行统计,发现了词的用韵规律,都是可以邻韵相押,就是现在流传的《词林正韵》,清朝时也被规定为填词用韵的“国韵”。一直流传到现在,其实就是平水韵的合并。
隋唐到现在近体诗的用韵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格律诗词的DNA始终在遗传,她的遗传因素就是《切韵》与中古代流行通用的入声字。想要写出来的格律诗词有真正的唐风宋韵,离开了遗传因素恐怕难以办到。
有人可能会问,用新声韵写出来的格律诗不是也挺好吗?那只是你个人的见解,喝到了酱香型白酒就以为茅台酒就是那个味道吗?“北大仓”广告宣传自己是中国三大酱香型白酒,你信吗?嫩江、松花江、黑龙江乃至乌苏里江的水与赤水河可是不同呦?
也许有人要问,中华诗词学会为什么要提倡普通话新声韵呢?可以正重地告诉你们。中华诗词学会没有错,是在提倡大众文化,也可再具体点,就是大众文艺,新诗、曲艺都可以用,免得用韵不统一,也可以创作出任意体裁的诗词,也可以类似于唐诗宋词形式的诗体,也没有人说你“侵权”。中华诗词学会号召过用新韵写出唐诗宋词吗?即使有人尝试了。也只是个人行为,也不违法。你们见过《中华诗词》杂志上发表过“律”“绝”之类的字样吗?就是大力为新声韵开绿灯的那一段时间,新旧韵都不用标注,只要不混押即可,也没有承认你那种作品是律或绝呀?现在又是默认平水韵,其他杂韵一律要标明。你们还没明白吗?诗词界的高级别领导也是怕搞乱了诗词历史,将来负不起责任啊!“新十四韵”的直接主持者,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原《中华诗词》编辑部主任赵京战先生,自己本来也是平水韵作者,只是为了工作,退休时发出了“尽瞎扯!”费力不讨好的感慨。据传说这位学者已经郁郁而终。我们的学识哪个能比得上赵先生?所以说,我们也不毕自作聪明,新声韵是大众文艺,没有传承唐诗宋词的义务,也只是给中小学的孩子们入门玩的呀。平水韵是小众文化,是面向百分之五乃至百分之一的个别痴迷爱好者的。有人可能要问,你怎么还费劲巴力地办诗社干嘛?那么,我们就算算细账。肇州县有四十多万人吧?三十五岁到七十五岁的总有一半以上吧?就算二十万,百分之一还得有两千人吧?千分之一还得有二百人吧?况且我们诗社不仅仅是肇州县的人吧?我们现在会平水韵的才几十人。是绝对的小众吧?
我最要说的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虽然出生在农村,由于外祖父和舅舅都是旧时的私塾先生,母亲也在旧的私塾与官学读过不少书。我从幼儿期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特殊喜欢音乐和诗词,小学时就背诵过《千家诗》《笠翁对韵》等,初中就开始学习写诗了,也读过王力的《诗词格律十讲》,但是写诗却挺费劲,有时候一首七言绝句就得好几天才能完全符合格律。因为是学音乐的,开始参加工作就是文革时期,天天排练节目,参加各种名目的文艺会演,经常作词作曲,渐渐地把写诗的热情淡化了。直到文革结束,回复高考,又开始纯粹教数学时,才积累下来一百多首诗。到了九十年代初,自学的学历已经达标了,高级职称也定上了,教学能力也挺强了,工作也觉得轻松些了,又重操诗词旧业了。当时与于德水老师常常是教学搭档,两个爱好与经历都差不多,大大滴激发了创作灵感。后来又与杨起才、韩义等和大庆诗词创评社联谊,又一起创办了肇州诗词创评社。正赶上中华诗词学会提倡新声韵十三辙,真是简单透了,也不用考虑出韵问题了,就战战兢兢地向《中华诗词》杂志投了稿,当时没有回音,自己觉得还不够标准吧!继续努力,就把《诗韵新编》翻了个够。三个月后,突然接到了《中华诗词》杂志社寄来的两本杂志,一看,我的作品【柳梢青 再度山乡访友】发表了,真是心花怒放,还记得是2003年的事儿。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最多一年能登上四期,又向《长白山诗词》投稿,也是畅通无阻。2005年的一期《中华诗词》发了我六首作品,寄来了稿费不菲,又寄来了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申请表,要求县文化局盖上公章,又给中华诗词学会编辑部寄了回去就行了。我挂了电话咨询事宜,负责北方片的编辑刘宝安老师接电话,答应做我的入会介绍人,说另一位能找到吗?我告诉他我们县还没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呢!刘老师又很热情地答应他负责找另外一个介绍人,我们唠了半个多小时。没过多久,《长白山诗词》常务副主编秋枫(李淑文)老师亲自把电话打到了我家,说让我有时间给她去电话。我第二天特意串课给她回了电话,她首先向我表示祝贺!又问我又诗稿吗?说长白山诗社已经邀请我为社友了。专门为中华诗词学会员出书,我很高兴地就答应了。我说过去的老韵作品都是文革时期的作品,都有阶级斗争内容,她说新韵更好,正在提倡。就这样,我的个人第一本诗集《静儒斋诗稿》于2005年10月份由长白山诗社作为诗丛的第二辑中的一册出版了。后来又要把我推向全国,要求个人花点赞助费,我没答应,虽然钱不多,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我这两把刷子怎么配在全国出名呢?现在看来是我做对了,否则早就臭名昭著了。哈哈哈…
到了2010年10月份,我正式退休时,光《中华诗词》《文化月刊》《长白山诗词》等国家及省部级刊物已经发表了作品三十多首,也很惬意。2011年青光眼爆发了,加之老伴心脏下了支架,康复后二中又要聘用回去教数学课,孩子们说啥也不让了,就让我们好好休息。2012年在《中华诗词》上发表了最后一次登刊作品。我把十几年来省部级期刊上发表的作品都找到了一起,总觉得不满意,就是缺乏了唐风宋味。发表了的新旧韵分开一对比,还是平水韵的有点滋味。反反复复斟酌,觉得把入声字按新声韵读音是最大的问题。于是又下了几年功夫,专门研究,又通读了王力老先生的巨著《汉语诗律学》,从此又回归了平水韵。
又经过几年的观察思考,得到了新声韵是写不出唐诗宋词的结论。就想借着为肇州诗协办辅导班的机会,给家乡诗友补上平水韵这一课。2018年以后的事情我就不用重复了,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了。这又是一些呓语,缘分不具者不要当真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