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买的没有上次的好吃呢?不是同一家吧”
我嘴里刚刚吃完一小块苕丝糖,觉得味道略有差异,又拿起一块盯着看了看。
果然,花生和芝麻都变少了。
“之前那家没在做了”
丈母娘放下手中的东西,回头冲着我说。
下次还是找一家口味好的来吃。不然怎么选择每次从威远回成都的伴手礼?
成都距离威远(媳妇老家)车程2个小时,我们保持着1年1-2次的回家频率,每年回去都能发现一些不同。去年在广场街新开了很多奶茶店,瑞幸也在中心街和万达广场起了加盟店,做起了下沉市场的生意。
十字口的豆腐脑摊摊开实体店了(据说开了3年了),二小门口的土豆和凉糕的原生态模样也改头换面了,兰草街凉面也不在露天经营了。
小镇生活,丢失了小镇的风韵(就是落在露天市场吃小吃那种感觉)
威远新城新开的永辉和万达广场,敞亮光鲜,新的品牌店面,新的产品包装,新的室内环境,新的口味选择,这也太惬意了吧。虽然越往低线城市走,中老年消费者的占比会更高,无论是日常买菜还是日常消耗品的采买,他们都是核心决策者,但是这些都不妨碍在这个十八线小城里滋味生活的老辈子们惬意快活。
只是,小镇依然在很迅猛的流失年轻人。
在威远的时候,我习惯于早上先去广场街买根油条,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奔到豆腐脑摊摊,跟老板说一句通关密语(多放海椒),然后就可以静静的坐在位子上享用早餐。
中午和晚上尽量少吃。肠胃容量尽量留给宵夜,肖四姐的烧烤和酒窝窝的下酒菜,每次回去必然也是要安排上的。虽然吃下去肠胃火热灼烧,但我这个北方人早已经适应了麻辣鲜香的四川味。
待假期过去,年轻人开始退潮。
离开的时候,后备箱差不多可以塞个半满,各种成都买不到的本地蔬菜,葱黄,白芹菜,野油菜,炸好的排骨酥肉和兔子酥肉,圆子,猪儿粑,辣味香肠和腊肉。
就这样,一年一次,我在威远生活几天,大概回到成都就会胖上几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