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可能一万个人有一万个标准,我有一个看法,有信心告诉所有的家长:
教育好不好,体现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而不是状态好的时候。
出问题的时候,才是教育发挥作用的时候。
一位朋友小时候家在小镇,九几年的时候买了电视,这在当时是小康水平了。
有一天电视机坏了,他决定自己修好。
拆开了,也成功装回去了,还多出了一堆零件。
他父亲回来一看,问,你弄的?
朋友点点头。他父亲说,跟我走。
他父亲用摩托车带他去县城,找一家家电维修店,买了一台旧电视机,跟他说:你想修,这件给你研究,家里那台我们给工人再看看。
朋友后来考上中山大学,读研,毕业后进国企,创业,现在有3套房产、2家公司,在同龄人里算是过得比较自在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回想起成长过程,他说印象最深的是这件事。父亲教会他,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可以去试的,出错了也没关系,再看看。这种心态支撑着他读书、工作、创业。
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深受校友喜爱。
我见过很多教育故事,他们都会在孩子犯错(尤其是有一定主观意愿时)这件事上自然分化。凡是持包容、支持态度的,最后孩子都比较乐观、自信、进取,对别人也更加包容。
这些品质不一定会让孩子挣大钱,但是他们无疑会过得更快乐,离幸福更近一些。
犯错的行为,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创造力无独有偶,结识中科院一位教授,一次他讲到童年里最受益的经历,竟然也跟“犯错”有关,犯的竟也是类似的错误。
他小时候看到棉被上的牡丹花特别漂亮(六七十年代生人懂的),就拿来剪刀,咔咔咔剪了下来。父母回来后,他很高兴地展示给他们看。
他父亲没有批评他,找来一些有花的纸,说你喜欢剪,就剪这张吧。棉被呢,不要剪了。
我的老师林文采博士提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五种“心理营养”,其中无条件接纳和安全感尤其重要。当孩子犯错时,我们接纳他,而不是批评他,会让孩子知道,他在面对各种困难、问题时是安全的,可以从困难、问题中走过去。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在父母心目中,自己比任何东西都珍贵,不管这东西值多少钱。
牡丹花棉被在上一代人那里,是很珍贵的有些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心疼东西被糟蹋了,也痛心孩子“不学好”,批评甚至痛打孩子一顿,以为这样就能教他变好。殊不知,这只会让他们变得更糟。
孩子的“破坏”行为从一两岁开始萌芽,在幼儿期(3-6岁)达到一个小高峰,这一期间他们通过各种探索来培养主动性。如果他们的主动探究行为得到鼓励,他们会顺利地培养出进取心、自信心、创造力。反之,过分的批评、讥笑、惩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内疚感,他们的勇气生发不出来,此后还会经常被潜在的失败、罪恶感和恐惧心所束缚。
这是不少家庭教育的悖论:一方面要求孩子现在要“听话”,要“乖”,另一方面却希望孩子将来自信、有创造力。
怎么可能?
在幼儿园,我接触到很多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位特别擅长教育孩子不要犯错的家长。等到孩子长到四五岁,他们开始发觉不对劲——孩子怎么这么老实,别人家的都兴冲冲地去玩,自家孩子却规规矩矩地待在一边。
家长这时候开始急了,却为时晚矣。
有人看到弄脏了车,有人看到了孩子画画的兴趣与天分不是没办法纠正,只是要费一番功夫。更可惜的是,家长和孩子都本可以不用走这样的弯路。
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尤其是一些没有恶意的错误时,不要生气,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教育的良机。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次检验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
我们所要包容的不只是一个错误,更是孩子的美好未来。
我们所要放过的不只是愤怒,更是曾经不被包容、不被接纳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