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四个妈只有学霸丫妈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而我,出生于宁波,在外祖家长到八岁才回到爸妈身边——他们上山下乡、工作且定居的地方:金华。托我家老爷子的福,高中毕业前夕有返城政策。所以,在他们身边上了十年学后(小学五年制),因招工之故我回到了大杭州。丛宝妈大概是嘉兴人,和丛宝爸结婚后婆家的大姑姐、小叔子便纷纷来杭团聚(工作迁徙并定居),包括公婆也是卖了山东老家的房子,和孩子们在一起了。只能说,杭州是个宜居的好地方。班长妈两夫妻就更厉害了,他们是湖南人,应该是求学结束后在杭州安家落户。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这站稳了脚,都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听大姐说起过,田班长一家都是少数民族,应该是土家族吧。
想来是因为田班长父母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不难发现,平时对自己孩子也是要求极高的。之前说到,班长妈和儿子聊天,暗示自己看中的姑娘,但又很奇怪的说儿子和这姑娘不长久。不知道内情的我们除了认为班长妈比较强势之外,剩下的都是猜测。今天,答疑现场来了。
班长妈开始和我们一一道来:子路是个好姑娘,爸妈都是军人出身,爸爸如今在机关工作。家里的情况是有两套房,一套是她爸单位分的面积60来方不大,另一套买在萧山,子路平时不怎么回家,住校时间多。我家儿子和她分手,应该还在三观不合上吧。比方说,儿子出门总会和我们招呼一下,去哪里和谁一起,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我们仨纷纷点头,我说,要外出招呼肯定得和父母打的呀,这不是很正常的事么?丛宝妈和丫丫妈都表示同意,他们家的孩也是如此。我接着说:玩的过程我不会过问,小郭会主动跟我们讲安全抵达目的地,和谁碰上了。再者,也会告知几点回家,如果晚了接驳车停运了,她爹还要去地铁站接应一下呢。
班长妈叹了口气说:所以呀,子路觉得我们家儿子事事汇报,还觉得这些小事没有必要,就差说他“妈宝”男了。估计还认为我们管得太多,儿子不成熟样样请示…这还不算,在花费上也挺厉害,有一次儿子和我说要和子路出去玩(应该就在市区),让我赞助一下。我给儿子转了2/3000,和他讲,既然谈朋友了合理的费用妈妈定会给予支持的。这事到了子路眼里,又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了,觉得经济大权都掌握在父母手中,没有自由感。
说到这,我们仨妈也认为子路确实有点过了…出门招呼是礼貌,也是让家长安心,怎么在她眼里就成了没必要?日常花费,又不是外出旅行,一次给2/3000的赞助更不是小数字。我和身边的朋友们了解过他们家读大学的孩子,每月的生活费差不多就是2000样子。哪怕我们觉得女孩要富养,我家大姐和丫丫也都挺懂事,没有说看到啥就想买啥,乱七八糟的东西啥都想入…看来,三观不合确实挺可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