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的要求是:起来自然,承要舒缓,转要突起,结要深远。
例如: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前两句就是在写景,我们可以理解为虚写,那么下半部分一定是重在抒情。这和七律的特点类似!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突兀顿显!
二、并列法。
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利用并列法。使用并列法,一般采用对仗或基本对仗的形式,以示工整、优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就是并列法的典型
这样的绝句章法用在写景上,要注意三个问题:
1、要注意写出的景物必须是一副完整的画面
2、尽量使用对仗
3、安排好景物的先后顺序
三、承接并列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承接法,后两句用并列法,或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一般来说,承接法适用于时间上有先后或逻辑上有因果的表述。
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
前两句用的是并列,后两句用的是承接。
司空图【忆中条】:
燕辞旅舍人空在,萤出疏篱菊正芳。
堪恨昔年联句地,念经僧扫过重阳。
先用并列法,以拟人、通感的修辞大致临摹出孤寂秋中。再用承接法,点明旧地重游,事过境迁,人是物非的无奈之情。
四、起承承合法。
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承句补充起句意之不足,转句不转继续发挥,写出当前境况或者继续补充起句意之不足。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第三句没有转折,只是写了目前的境况!
五、对比法。
如果要写出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事件或情况迥异的两种状态情景,可以利用对比法。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通过同时同地同景与不同人的对比,写出两次不同遇合的感慨。
六、先景(事)后情(议)法。
这种布局适合于咏物抒情或记事抒情,而抒情,又常常以一种议论的形式发出。
这一类的绝句相对容易写,但不可滥制,最好有高超的见解、新颖的观点、警策的议论而后再写。否则流俗而没有新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写事,后议论。
七、先情(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就像通常写议论文,先提出观点,然后用事实论证。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先抒情,然后通过景物描写来深化!
八、末句综合法。
前面的全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中心思想。这种方法,不好写。因为结句结不好,全篇都失败。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有寄】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就是先并列写出夏季雨中景致,最后阐明思念之情。
又如,苏轼在徐州曾有首绝句: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辉;
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苏轼的这首绝句也是使用的这种手法。
九、倒叙法。
倒叙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
一般来说,绝句的重点在末两句。如果事件有先后顺序,而作者又要突出发生在后的事件,因此就用倒叙的手段,把后发生的写在先,先发生的写在后。
梵崇【春晚】:
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作为宋代高僧,对人生当然是看得很透彻了。但是,真的什么都看透了么?当然不是,梵崇也不得不承认,有些美好的回忆,是一辈子也无法看透和释怀的。否则不会有“却忆…”之后的诗句了。
这九种布局,大家初学常用的是一、六、七三种!等到逐渐熟练了,其余几种可以灵活使用!
需要说明几点问题:
第一,所谓的方式,不是公式。布局的方式,是让你借鉴来使用的,不是拘泥于此的。
第二、要求大家做到的一个重点融在里面,那个重点就是一个“趣”字。情趣和意趣。否则枯燥如老干的诗,你布局方法在神奇也是没用的。
第三、注意虚实相结合的方法。不要落笔过实,诗写的过硬则无味。过于直白更不可取。相反过于虚也不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