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爱和管教并非是对立的。爱不仅仅是全然的满足,也包括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边界在哪里,知道自己失控的时候有人可以让他停止下来,合适的管教不仅不会伤害亲子关系中的爱,反而是孩子内在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管教”的选择有很多,每种选择都有其利弊,最重要的是看见孩子在那一刻究竟有哪些真实的成长需求,而不是去证明父母自己多么有力量与方法去搞定眼前的局面。对于一个尚在咿呀学语的孩子而言,管教的过程也是在帮助他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与需求;但对于一个已经上小学能熟练运用语言的孩子而言,管教的过程很多时候是在让他思考如何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何不滥用自身的力量。管教的终极目的是教育。
《养育的挑战》
管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第二个重要礼物,当然“爱”是第一位的。但孩子从管教中得到的安全感也是基本的,因为没有管教就没有边界。孩子们需要边界,并且从中得到安慰、鼓舞。当父母们足够在乎并愿意把管教作为一份礼物时,孩子们会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
管教是教育,不是惩罚,它们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重复与耐心。父母管教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这样孩子最终会为自己建立起规则,这个过程会持续好多年。
儿童发展专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曾经说:一个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个感觉自己不被爱的孩子。
《了解0—6岁发展关键点》
在孩子生命早期所要取得的一些成就中,管教扮演了重要角色:
1.自控——识别自己的冲动——是什么触发了自己的脾气,冲动会如何伤害他人,以及学习如何不将之付诸行动;
2.识别自己的情绪及意识到其成因,命名它们,表达它们,或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克制它们;
3.想象他人的感受,理解它们背后的成因,在乎他人的感受,并且意识到自己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
4.发展“公平”观念,以及能够实践“公平”行为的动力;
5.利他主义——发现给予的乐趣,即使是为别人牺牲。
以上所有这些至关重要的品质都会在青春期和更漫长的人生中拥有一席之地,而相比小时候,长大后这些品质是更难以习得的。如果孩子没有这些品质的话,未来的养育挑战就会更加艰巨。
《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2—6岁——从管教到自律
1、理解自己的情绪
在两三岁的时候,孩子经常会被矛盾的感受和无法实现的愿望所吞没。他会努力想要知道自己身体里究竟在发生些什么,以及想去了解如何去命名那些感受。
2、帮助孩子表达和控制情绪
《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3.教孩子理解和在乎他人感受
对他人感同身受并能因此给予关怀的能力始于童年早期,但会终身发展。
在很多需要进行管教的时刻,正是教育孩子理解和在乎他人感受的契机。
4.给孩子强化规则的“公平性”而不是权威性
管教也是父母用来引领孩子道德发展的方式。当孩子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立场,他们就能意识到规则是考虑到了所有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当他意识到“已所不欲勿施予他人”时,他就会试着为了他人去做出一些让步。但是,他依旧需要自律能力相伴而行。
尽管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但父母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运用其发展中的共情去“向善行善”,即使当周围没有成年人在场也不会面临惩罚时,孩子也能始终如一。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寻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以使自己能够符合达成共识的道德操守。
5.严厉的惩罚、过高的要求、过度的表扬都会伤自尊
6.跟孩子一起“面对”错误,而不仅是“指出”错误。
7.把不良行为变成教会孩子自律的契机
父母管教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基于自己的内在动机去控制冲动,管理情绪,尊重他人的需求、感受与权利,并且为了“做正确的事情”而选择从善而流。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可以给孩子留更多空间,让他自己去识别自己的不良行为、自身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以及进行弥补的方式。
用“你意识到自己刚才做了什么吗?”来替代“你刚才不该那么做”,用“你知道这会给他带来什么感受吗?”来替代“你伤害了他的感受”,用“你觉得你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他感觉好一些吗?”来替代“你必须要道歉”。
《给孩子立规矩》《选择合适的管教方式》
管教不是惩罚,是教育,好的管教一定是基于对孩子充分的了解。
在选择管教孩子的方法时,要考虑两方面:首先,父母需要意识到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的影响。其次,孩子本身的先天气质也会影响到他们所采取的管教方法。
1.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
2.羞辱的代价——羞耻感让坏行为暂时停下,但“报复”更棘手
3.体罚——“只记得挨揍,不记得为什么”,体罚的作用仅限于此。
4.读懂孩子的行为
管教有时是眼神,有时是温柔耳语,关键是懂孩子
当父母可以细心读取孩子的行为时,这可以让他们知道在什么状况下给出一个反对的眼神就够了,什么状况下说一些话就够了,以及何时需要更直接地介入到那些行为当中。观察一下,当你开始站起来,甚至在你真的走到她身边之前,孩子是否能让自己停下来,或者是否放慢了行动的速度。通常,当父母到达现场的时候孩子已经放慢行动速度了。
另外也可以观察一下,孩子是否在当下全然被她的冲动所吞没,并且似乎无法接收到你所说的话,直到你把手搭在了她的肩膀上。一旦孩子停止行动,平静下来,并且或多或少和你开始心平气和地沟通,你就可以向她解释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以及为什么你需要帮助她。让她知道你注意到了她有试图努力倾听,试图让她自己恢复控制。最重要的是,你内心要深信她最终会学会自控,要确保她问知道这一点。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越来越不需要从肢体层面上去干预。当孩子将那些不听话的念头用语言和想法表达出来,父母用语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对其进行干预就足够了。通常,孩子的行为涉及肢体层面,父母的干预也需要从肢体层面进行。
通常,“少即是多”。使用你的面部表情,试着更温柔地说话,甚至是耳语,而不是大声说话。父母的目标是介入孩子的行动过程,尽可能久地吸引其注意力,以降低使其调皮捣蛋的张力。当你明确不允许孩子做一些事情时,这会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有时候,你的非言语信息足够起作用。比如皱眉头,紧盯着她等等
5.让孩子有机会弥补过失
管教必须让孩子有机会去面对她犯下的错,去做出弥补,并且寻求谅解。
如果一个孩子伤害了另一个孩子,她可以有机会去安慰另一个孩子,去道歉,并且去规划未来如何可以使自己不失控。即使孩子有关于如何使自己不失控的计划,但下一次还很可能不奏效,但终有一天会有用的。道歉和修复关系的过程能帮助孩子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在乎那些。有效的管教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做哪些事情来获得谅解,并且也令她坚信自己是值得被原谅的。
6.教会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后果用积极的方式呈现,会更有说服力。比如:如果你快点穿好衣服,我们依旧有时间去……如果你帮助我把餐具摆放在桌子上,那么我在晚饭前就有时间陪你玩一会。当你彬彬有礼地向别人提出要求,人们就更有可能会好好听你讲话。这些并不是贿赂,而是帮助孩子知道“好”的行为会带来积极的结果。
《五步管教法》
能量不分正负,都是爱和成长开始的地方。
第一步 理解孩子的“坏”行为
孩子的“坏”行为传递了哪些信息?
“坏”行为的确是“坏”的,当我们试图理解它,并不代表要去接受它。
单纯制止坏行为并不难,但孩子能否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反思和学习,这比制止行为本身更重要。
相应地,当你理解为什么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你就可以帮助他理解他自己。然后他就更有可能学会在不良行为卷土重来之际让自己先停下来。
当孩子出现坏行为时,其实是以这样的方式诉说他的感受,比如他不理解或者做不到或者一些他试图去厘清的部分——关于你的、他的老师的、朋友们的或兄弟姐妹们的,然而这并不是其不良行为的理由。当你能够听到其行为背后的声音,对此做出反应就会更容易一些。
《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坏”行为
首先,问自己:孩子真的明白这些吗?
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
其次,问自己:是什么促使他出现这些行为?
孩子能控制冲动吗?需要被提醒吗?知道后果吗?他为自己做的事感到羞耻还是骄傲?他是否从中获益?他是否觉得规则不公平?他是否只是需要得到你的关注?
当“坏”行为反复出现时,仔细找原因
当孩子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可能因为他每次得到的回应不同,或者对规则感到不确定。也可能是一些无意识的“积极”后果驱使他那么做。父母的消极反应会促使他继续那么做。父母不妨正面回应,你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而不是总说你不可以做……
父母检视自己对孩子“坏行为”的反应
你自己的态度会影响你反应的方式,有时候还会影响到孩子行为本身。多问问题有助于厘清自己,比如:你对此感觉矛盾吗?他正在做的事情有没有一些滑稽可爱之处?他的行为是否有让你感到骄傲的部分?他是否在把一些内心无法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你在他这个年纪是否也这么做?如果是的话,当时是什么驱使你那么做?
通常,你的反应不仅基于孩子所做的事情,更是因为他的一些行为所激起的令你感到强烈不安的事情。
第二步 搞清楚“坏”行为发生的过程
何地
注意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的管教
何时
最好第一时间处理,时间越久,孩子越难将行为和造成的影响建立联系。
怎样
是谁把问题带到你眼前?自己亲眼所见,容易处理。如果通过别人传达,要意识到真相可能不会真的被看见。如果孩子在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会故意让你发现,那么他可能迫切需要规则与限制。或者他觉得没有人关注他,在乎他。
第三步 对质
如何跟孩子对质
能越早沟通越好,任何延迟都会让孩子认为其不良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和孩子一起讨论所发生的事情,可以请孩子描述这个行为,讨论为什么这种行为是有问题的,可能导致什么后果;请孩子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并且给出他自己的判断。
《给孩子立规矩》第四步 回应孩子的反应
第五步 承担后果、弥补、道歉与原谅
《给孩子立规矩》承担后果能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他们强烈的情感、学会分享和轮流、理解他人的感受与视角、做出妥协、忍耐挫折、去做那些他们不想做但一定要做的事情。
创造弥补过失的机会
《给孩子立规矩》宽恕的力量
宽恕能使孩子全面看待自己的错误,通过这种方式向他传递的信息是,你已经在向前看了,而他也可以。当他看见你能放下愤怒、沮丧和对他的失望时,他也可以放下这些感受。
当孩子的不良行为成为他成长和学习的契机时,原谅与宽恕则可以:
让孩子坚信至少有一个成年人对他是有信心的,无论发生了什么;
保护与巩固了孩子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重建孩子的信念,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教会孩子如何转换视角并且原谅自己。
《立规矩的小技巧》
提醒
当孩子不想停止某种活动时,提醒可以帮助她设定界限。预告时间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沉默
沉默可以出其不意和相对轻松地得到孩子的关注并停止其行为。
隔离冷静
很多情况下,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是因为她太兴奋或者疲劳了,以至于无法停下来去想一想她究竟在干什么。隔离冷静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她平静下来,目标是打断失控行为的节律。
孩子在隔离冷静的同时,父母也有机会使自己平静下来,并且教会孩子意识到她的失控情绪。
用正确的方式把事情重做一遍
这种方式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让孩子重拾自控感,并且感觉那是有效果的。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成功,并且让她有信心觉得自己能成功。
弥补
弥补的方式有很多:道歉、补偿、用正确的方式把事情重做一遍。当孩子能够去修复她所造成的伤害时,这么做能令她清晰体验损害的程度有多大,以及为了修复它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有多少。
规划
很多不良行为的发生是可预测的,可以预见很多情境会导致麻烦。那么,为何不事先谈论一下这些情境,并且共同商定出一些其他做法呢?“我知道对你而言坐那么长时间的车是困难的,我们能提供些什么让你感觉有事可做呢?”
你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注意到她自己的情绪变化。孩子可以不断监控自己的“闯祸指数”,以及怎样的情境会更容易引发她的不良行为。
幽默
幽默是一种令人预约的方式,也可以用来停止孩子的行动,帮助她掌控自己的情绪,并且改变它们。在一个令所有人感到困扰的情境下寻找到有趣的部分,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引入新的视角并且找到解决方案。但是要小心,如果失控的孩子感觉你的幽默是在取笑她,那么就不要用这一招。
【后记】
读完《给孩子立规矩》这本书,完全被“相见恨晚”的感觉吞没。不管是从老师的角度还是一个家长的角度来看,都是受益匪浅。
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活,本书把管教上升到教育的高度,书中的很多观点与我不谋而合。
看完此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知道离做到还有好大的空间需要我去努力,需要自己去亲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