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教研课由两个年轻教师试讲名师名家的习作课,两位教师准备很用心,很充分,课上的也有模有样。
第一节课由赵老师试讲管建刚老师的《什么是好的语言》。课堂流程:一、课前交流。“衣服、桌子、房子、电脑是用什么做的,作文又是用什么做的?”二、出示语句,关注语气词,联系生活拓展语气词,读句子发现语气词感情色彩的不同,尝试使用语气词。三、出示语句,让孩子发现流行语,积累流行语,尝试使用流行语。四、出示语句,发现对称语句,感受节奏的美,诊断不对称的语句并修改、使用。
第二节课是刘老师试讲何捷老师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课堂流程: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学会怎样写喜欢。二、读懂习作要求,发现写喜欢的秘密。三、单元总览,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写作特点。四、构思写作内容,确定好能写并且喜欢的熟悉动物。五、定题目,针对一个特点,体现喜爱,简单写一段。六、点评“谁最喜爱小动物”。七、向课文学习表达喜爱的方法。读课文片段,学习把特点写出来的三招开始写。八、出示不能忽视的三无状态:无法观察、无法积累,无法接触。九、出招:在一起才叫真爱。融入“我”,写出“我”和动物的交往故事、见闻、感受。十、修改点评有何可爱之处?是否有“我”存在?
两节作文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通过板块式的学习方式,讲练结合,指导有方,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写作知识,写作技巧,老师教有所获,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则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赵老师指导孩子发现什么是好的语言,积累运用好的语言;刘老师依据课文中的典型段落指导孩子向课文学习表达喜爱的方法:先用一句话写出特点,再用例子说明特点,最后用上积累的词语体现特点。
分项训练是习作课上常用的一种方法,每一项训练不只是提出要求,还要落实指导的过程。老师将写作训练设计为学生能做并且愿意做的活动和训练,让孩子们从中获得写作知识技能。赵老师为了训练孩子使用好的语言,设计了填一填,换一换,诊一诊的活动;刘老师设计了读一读,找一找,比一比,写一写,评一评的活动。孩子们从活动中获得了写作知识技能。
有效的作文教学不需要一节课一步教到位,每堂作文教学课分别完成一项训练内容,训练一种技能即可。赵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训练如何在作文中使用三种好的语言,并没有进行整段、整篇的练习。
写作经验的改造,写的内容就在写的过程之中。当你体验、思考、探究并交流的时候,写作内容也就源源不断地被催生出来,写作也就发生了。习作课堂上学生的观察、体验、思考、交流对写作帮助很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内容可写,主要是由于他们“不会转换”造成的,因为缺乏对生活进行唤醒、激活、体验、加工、转换、再造的能力造成。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有:字词不会写,句式不会用,缺乏篇章结构样式,表达技巧等。学生之所以没东西写,不是因为大脑中没东西,而主要是没有学会将所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适时适当地加工转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三分“文字技巧”,七分“文心技巧”,是需要教师花心思有效指导,逐步扎实训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