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成为“精神鸦片”之后,实体书本的阅读变得非常难得非常罕见了,读书的积极作用也被不断地放大,美其名曰“充电”,各种专门制造焦虑的公众号鸡汤文对读书的积极作用也进行了各种深度描写、赞美,劝大家放下手机,多读几本书。因为无数的鸡汤文对读书进行过度赞美,读书就成了一种很高大上的行为了。相比玩手机的颓废,读书也成了装逼的方法之一,特别是那些当众看书的,都容易涉嫌装逼。
那到底读书是不是真的就像鸡汤文说的那样有用呢?至少以我的见解来看,未必。大多数的人看书,其实都只是“扫描”而已,眼睛扫过了就行了,是不是假装努力,欺骗得了别人却欺骗不了自己,或者就像买网课那样,买下来后面会不会看不知道,但买下的瞬间可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知识积累相差很多,而且大多数人的知识积累并不多,出了学校,很多东西都会还给老师,知识的积累不多,对书本的内容就做不到理解透彻,没有思考,成不了记忆,阅读就真的只是阅读而已,一本书就相当于把文字默读了一遍而已。然而在当下,默读过的书本越多,就相当于积累了更多的装逼谈资,实际上早就过目就忘了,问他一句书本讲述了什么,他肯定支支吾吾难以回答。这就是当今的“读书”。
在读初中时,临近初三,升中考语文科目中会考一题各种名著的内容,在各种名著中随机抽一本的一个小节来出题,而且是必考题,这就要求学生要阅读到一定量的世界名著。我也不算是临时抱佛脚的那种了,初二就开始读外国的名著,像什么《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格列佛游记》......国内的《骆驼祥子》、四大名著也相继看了,但是很遗憾,我过目就全忘了!完全就不知道书本都讲了什么!唯一积累的一点,是在大量的练习卷中不断地考,然后老师讲解,记住了大概的一些。我相信现在身边很多人也忘了。一方面可能是自己当时的文学知识积累有限,理解不了书本的内容和价值所在,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勉强自己去阅读的方式,不带任何兴趣的情况下,我发现自己真心不喜欢阅读长篇小说了,一本都读不进去!我也挺无法理解同一时期身边有些成绩差的同学却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啃着在书店买的各种没有任何名气的长篇小说,时不时还傻逼一样独自哈哈大笑,上课也在偷偷看,老师缴了一本他们立马就另外买一本,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怎样才能把名著的内容理解透彻并形成永久的深刻的记忆?对我而言只有一个方式——拍成影视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明清名著小说,我小学时候阅读过删减版、注音版、白话文版的西游、三国、水浒,但是都没有看懂,无法理解书本讲些什么,而且很快就忘光了。而它们却因为拍成了影视剧,让我对名著的内容以及表达处的真正的含义一步一步加深了理解,每一个画面都容易形成了永久的记忆深刻在脑海里!虽然每个编剧和制作人对名著的解读角度不同会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版本,但相比去读原著,我还是宁愿多看几个版本的剧。
上了高中,临近高三,甚至是高三刚毕业前的一小段时间里,算得上人生知识积累的巅峰时期,我又多次尝试去看原著版本的《西游记》和《红楼梦》,因为在他人描述里,把这些小说赞美得很是勾起我的好奇心,但很可惜,我第一章都看不下去——原著是半古文的,里面还有很多诗句类的文字,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文言文词汇的和解读能力的积累。翻了几页,我唯一的感叹:作者很有才华!
我的智商算优秀水平了,记忆力也优于很多人,读书成绩也一直都名列前茅,所以我的文学积累和对名著的解读能力,应该会比大多数人都好一些,但对于“读书”我都如此低效、如此难以看得下去,所以身边的大多数普通人,我相信也不会比我好到哪里去。读过的书,多数都并没有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像生理已经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吃下的饭,今天吃了明天就拉了,没感觉到身体有吸收到什么营养。特别是那些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以及书店的老板、员工,他们读过的书肯定是海量的,但多数都很平凡,没见得他们学识有多渊博,苏大强爱好阅读,读书万卷,但回到现实的生活里依旧只是个对子女很有杀伤力的窝囊,写的诗也只是熊艾春的水平。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可以是学习的一种渠道,但读书并不等同于学习,所以不要被各种专门制造焦虑的鸡汤文一味地洗脑,迫使自己因焦虑而去勉强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兴趣不在,知识积累不够,理解不透,浪费了时间,做的都是无用功,“扫描”过越多的书反而会使自己更加焦虑。急于求成地迫使自己去阅读大量的书籍,如果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从一本书中得到提升,那学校里的教科书就不必一本书要学一个学期了。鸡汤文总是喜欢反复拿董卿的气质和她的才华,以及主持的口才来说教。没错,董卿活成了气质女神,与她的刻苦学习是有很大关系,但她的美貌和身材,以及她的知识分子父母的原生家庭环境影响,也是她优于大多数人的成功的重要资本啊。她可以对各种文学的应用信手拈来用得淋漓尽致,但她能做到这样,绝对不是对大量书籍的“扫描”,而是熟读、精读于她喜欢的那些书。就像她可以把古诗词活学活用,如果她只是像焦虑的读书人一样为了积累阅读量的简单默读,没有去熟背某些诗词句,那她也会是一句都引用不了。读书万卷,可能还不如一本书读百遍,你想想,你去欣赏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时候,是不是要反复听才能感受到这首歌有多好,进而记熟歌词,自己也会唱?而且当你熟悉了这首歌,你又一次次去仔细听,仔细品,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认知,里面的一个音符的运用方式,都值得你去深掘。
如果想要从书本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那只有一类书可以做到,而且这类书可以反复熟读,也需要深刻的解读——工具书,不信的话你把《现代汉语词典》熟读记忆,你的文学能力绝对能有一个质的提升。如果你想学office,把一本厚厚的office教程学完,那你就拥有了牛逼轰轰的office应用能力;把Photoshop教程学完,你就相当于多了一门可以谋生的手艺;把一本乐器教程学完,你就掌握了一门乐器......只要你做得到技多不压身,可以把大把的工具书装进脑子里,这才是读书带给你的真实提升。
保持始终学习的态度,比一股脑地去阅读大量书籍更重要。而学习的途径,也不局限于读书。哪怕是玩手机,只要你是抱着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的态度去玩,去获取自己想要的有价值的东西的,那玩手机就不是颓废了,而且手机上获取知识的速度与范围要比书本快太多大太多了,你要做的就是用自律管好自己的注意力。
对于文学性的书籍,还是用自己的兴趣来导向,读自己感兴趣的,当娱乐和消遣用,就像听音乐一样,对自身的提升可能不会明显,有提升当然更好。所以我恍然大悟:在学生时期,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我几乎横扫当时按月发行的《故事会》、《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原来这些都只是兴趣使然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