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了闫学老师的一节作文课《那次,玩得真高兴》。这节课带给我很大的感触,颠覆了我很多错误的观念,尤其是在课堂中多次引入绘本阅读的作法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绘本阅读营造氛围,激活记忆。
课堂开始,老师播放同学们在植物园研学的视频,回忆他们的活动过程,展示活动的结果--树叶绘本。接着出示绘本《儿童的四季》。最后引出同学们对自己记忆的回忆,为下面的写作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础。使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表达环节。
有一段时间,我错误地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课堂围绕一个目标进行,上课就要直奔主题,不要有旁枝末叶。现在想来,真是大错特错了!如果学生没有投入情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即使设定再好的目标也是无济于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离开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学习。
看来在作文课上,营造安全的写作环境,放松同学们对写作的戒备心,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写作才是课堂成功的第一步。这是闫老师带给我的第一个启发。
二、绘本阅读提供写作技术,激活情感。
人们在学习一项复杂技能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的操练,学生写作文也是这样,不可能一次指导就指望学生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闫老师深知儿童学习的特点,所以设计了两次的习作指导。一次是技术指导,以写作要求的形式出现,另一次还是技术指导,但是以绘本形式出现。
用绘本内容指导学生写作非常巧妙,妙在让学生根本看不出老师在指导他们,只是在读绘本的过程,在享受文字盛宴的过程,慢慢感悟绘本是怎样用环境描写、人物语言、人物动作描写来表现“开心”的;慢慢品味绘本是怎样用儿童化的语言在述说温暖。
如果说上一次绘本阅读是在激活记忆,激活情感,那么这次的绘本则是在激活语言素材,激活表达方法。如果说上一次的绘本阅读解决的写什么的问题,这一次绘本阅读则是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虽然两次引入的都是绘本,但是引用的目的各不相同。
三、老师习作提供样式,激活生命状态
闫老师在第二次习作指导时展示了自己的一篇下水文,学生读老师的文章,自然会产生亲切感,另外也会认识到习作是表达情感、抒发感受、沟通交流的自然的生命状态,进而不再认为作文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在观看完课例 之后,闫老师做了题为《创意表达:激活学生语言与情感的源泉》的报告。在报告中,闫老师提出作文教学技术指导要少,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愿望,要让孩子们的文字中流淌着真情和温情的河流,要让孩子们的习作充满生命的活力。
接着,闫老师又以另一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我的心爱之物》为例再次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作文指导课不应该是写作策略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应该是对学生表达愿望的点燃。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读写结合是最合适的路径。因为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阅读的作用首先是唤醒,读别人的故事,常常会想起自己的生活。阅读的第二个作用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阅读的第三个作用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读得多了,语言内化,自然就能输出,就能表达。
闫老师的做法虽好,学起来并不容易,因为面对不同的作文类型,需要提供不同阅读材料或者其他的活动材料,如何搜集筛选合适的材料非有深厚的积淀不能为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