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上海五角场,熊浩老师的沟通课程上。
作为罗辑思维的铁杆会员,回想起多年前公海排队,回想起参观罗辑思维办公旧址,回想起这些年一路的互相陪伴,有爱有纠结,还是很感慨。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恩一路有你们的陪伴。
一位来自湖北黄石的还差一个月50岁的女同学,非常幽默的分享了她的焦虑人生。课下碰巧在一起茶歇,我打趣她,“你太好玩了,我咋没看出你焦虑呢?”她很认真,“我真的很焦虑,得到上学的东西,我认为是对的,但是回到我的公司,我有很多员工,可能连中学都没上过,学到的方法没法用!真的很焦虑。。。”一瞬间,我有一丝愧疚,不该跟她开这个玩笑,不过也感谢这个玩笑激发出了真实的情景。我一下子理解了。
每次在我自己的TTT(培训培训师)企业内训项目上,我都会在课中、课后有意无意的提醒(其实是警告)我的学生们,“请注意,认知,是不可逆的过程。具体指,今天你们已经见识、体验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培训,回去后,如果再去体验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填鸭式、道德绑架式、政治正确式)你们会很痛苦。你们有2个选择,1是默默的忍受痛苦,让自己麻木,直至退休;2是奋起改变,突破舒适区,走出内训的新天地。你们可以选择!”从结果上看,我这些年来所经历过的TTT项目,绝大部分都实质性的影响了受训企业的培训系统,应该和这种提醒有关。
说回得到。得到的线上课程,面向热爱学习的人群(未必是热爱改变、善于改变的人群),姿势是先切开一个认知的缺口,放出几滴血,让用户感觉到疼,然后再缝上这个切口(给出解决方案)。下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切,是认知升级。或者选不同的点,重复之前的动作,继续“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这个过程中,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有2个关键时刻,1是原有的认知被撕开缺口那一刻的痛,2是伤口被缝合之后的爽。理想的情况,是手术成功,完成闭环,实现人生的梯次跃迁。我坚信,有很多人,达到了这种理想的状况。现实总是和理想有一些距离。真实的状况是,更多的人手术无法闭合,伤口留在了那里,持续滴血,等待自愈。
不去拓宽认知,让人们永远处在愚昧的状况,好吗?当然,不好。文明的演进方向,一定是脱离愚昧,奔向新知。因此,得到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代表,同时是革命性的,绝不是反动的代表。问题出在哪里?怎么破?
梁宁的产品思维里面,提到了阿里提供社会正义的故事,很扎心,瞬间击中了我,也是催生了《马云领导力》课程开发计划。故事讲的是,一位山区的销售农产品的老农,虽然上了淘宝,但是由于技能不足,难以露出。淘宝的客服发现了这个问题,逐级上报到最高决策层,决策层经研究决定支持这样的老农,包括提供培训、优化算法等等。于是,有了今天众多的淘宝村。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定是勇敢的担负起社会责任的公司。为阿里,大大的点赞。
回到得到。问题的原因,也很简单,叫做知易行难。知易,得到目前的系统完成了,而且水准很高,同时也为行难埋下了更大“祸根”。具体的说,由于得到的音频产品追求的是所有的人(水平高的,水平低的)都可以来听;产品成为经典。这2条标准,也是有相应的代价的。成为经典,意味着揭示普遍规律,然而所有的规律都有适用场景。用户真实的场景千差万别,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黄石的女士。普遍规律学习的再明白,也无法解决真实场景的具体问题。对于学习明白了普遍规律的人来讲,如果她没有能力调试、定制所学到的方法论去推动真实问题的解决,就会很痛苦。
怎么破?这个阶段的用户,需要的是深度咨询服务,完全定制化。按照得到的用户量,估计需要数以万计的咨询顾问。海量的顾问哪里来?从得到的用户中来,这叫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得到开发此类功能,“靠我”之类的APP,瞬间就被击溃或者直接并购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天是资源整合的时代。
说完了。针对看到的问题,提供一份思考而已,希望得到越来越好。
高志鹏,《毛泽东领导力》课程开发者、《中国式领导力》课程体系搭建者,20191222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