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洛阳小雨
今天做为入选首届洛阳市“书香之家”的代表到广播电视中心参加颁奖活动,现场两次听到“让洛阳纸贵再现辉煌”的呼声。这也是痴情洛阳的笔者长期的梦想,为此笔者曾深入探究过1700多年前那个曾经传奇。
据《晋书·文苑列传》,左思笨拙且长相奇丑,个子矮,口吃,小时候学钟、胡书及鼓琴,都不成。他的父亲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其父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
不知那时的左思哪来的抗挫折能力,他没有因此沉沦,更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发愤图强读书学习。
据湖北文理学院王辉斌教授《左思左棻的生平系年》,左思在十八岁的时候萌生写《三都赋》的念头,当时他读了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被文中的宏大气魄和华丽辞藻所折服,萌生为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撰写《三都赋》的想法。
尽管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陆机等人的讥讽。左思于20岁的时候开始付诸行动。《三都赋》写作过程非常不顺,仅完成初稿就用去了整整十年时间。据《晋书·文苑列传》,左思在房舍和庭院中各个角落,甚至茅厕内均备着笔墨纸砚,偶得佳句,立刻记录下来。捕捉记录了整整十年的灵感。
初步完成的《三都赋》并未立刻火爆起来,左思又持续雕琢推敲打磨了十多年的时间,还请教过当时很多名人雅士审阅指点。慢慢地有人开始重视了,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皇甫谧写了序。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公元296年,当时的司空张华看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终于创造了洛阳纸贵的辉煌。这个时候,距离左思最早萌生写作《三都赋》念头,过去了整整25年,时年左思已经43岁。王辉斌教授在文章中称左思在此后到去世前的十多年时间仍继续对《三都赋》进行修改,可谓终生都在修改《三都赋》。
左思创作《三都赋》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写作是硬功夫,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数百年后在唐朝诗人贾岛身上又发生 了推敲诗句的故事。多数情况下,好文章并非一气呵成而是要经历反复的修改和完善才得以传世的。
而反观当今时代的应试教育,学生训练写作,大多是被动的命题作文,学生写作过程常常抓耳挠腮东拼西凑,一旦凑够字数上交老师就万事大吉了。老师批阅之后就束之高阁甚至白白丢弃了。很少有人保存自己的作文,更少对自己的作文进一步修改,也没有投稿意识,学生中发表文章的人为凤毛麟角。
知识改变命运。很多人误认为是输入知识就能改变命运。其实是误解,真正能够改变命运的是运用输入的知识解决问题创造了价值或者是输出自己创造的有价值的新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而知识的输出写作恰恰是中国学生的软肋,笔者曾面试过数百名大学毕业的求职者,能把个人简历和自荐书写好的人就很少。
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而对写作倡导则十分薄弱。世界图书日被漏译为世界读书日,大量活动只局限于倡导阅读而遗漏了同等重要的写作。
灵感是创新的源头和核心。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无不需要创新。而灵感的产生往往稍纵即逝,太多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灵感闪现的的时候却没有立刻下笔捕捉的意识,导致大多数人的灵感都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人类资源最大的流失。
灵感的产生还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六祖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无论多么平凡的一个人,只要养成随时捕捉记录灵感日记的习惯,小灵感会越来越多,小灵感会变成大灵感。相关的灵感串起来,就如同珍珠串成项琏一样价值倍增。
人的一生很漫长,人人都有可能抓住一次或几次重大灵感而实现创新,成为左思一样的创造者,无数个左思创造洛阳纸贵的新辉煌当然不是梦。
经典成语故事-洛阳纸贵_腾讯视频
![](https://img.haomeiwen.com/i4614893/9da2cf10ddd860df.gi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