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茶,也许你会想起各种各样的茶叶、在太阳下辛苦劳作的采茶女、或者想在某一个岁月静好的下午,用一套茶具细细煮着,看着白瓷碗中的茶叶“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慢慢品着,时间也在这茶香中不觉放缓了它的脚步.......
中国的茶叶从16世纪开始,就随着丝绸之路成为了欧洲港口与远东地区之间跨文化交流的产品。不光是茶叶,就连饮茶文化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位置。
唐代前有陆羽所著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后有宋徽宗赵佶所写关于茶的专论,因为这本书在大观元年(1107)写成,所以被后人称为《大观茶论》。
说起赵佶,不得不多说两句,他是帝王,也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后世评价他为“诗文字画诸事皆能,但不能为君耳”。
不过也因为宋徽宗的爱茶,使得宋人的生活方式更加风雅精致,也成为了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的起源。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这与“色、香、味”紧密相连的“四大闲事”,不但被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更是让现代的我们一想起就觉得“风雅”。
这本《大观茶论:寻茶问道》的编译者王建荣更是茶学科班出身,学茶三十载,其中深厚的茶学功底可见一斑。书中不仅还原了历史细节,还串联古今,让我们更能够深入的了解中国茶道的演进过程。
01 宋徽宗眼中的茶
人生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很显然,我们这位皇帝的境界在第三重。在了解茶之后,明白茶的可贵与美好。
赵佶眼中,茶是“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至清导和”,是“冲淡简洁,韵高致静”,更在他的引导下,宋朝形成了“熏陶德化,闲以雅尚相推”的饮茶文化。
单看这些用词就非常讲究,凝练,富有文学性,到现在也依然适用,句句凸显了饮茶的核心价值。
翻译过来就是“茶凝聚了闽瓯之地的灵秀之气,汇集着名山大川的仙灵秉性,(饮茶)能够祛除郁结,荡涤胸襟,使人达到清正平和的心境”这寥寥数语,显出了茶是天地精华的产物,还有它不可小觑的药用价值。
“饮茶带来的冲淡简洁、意态宁静的境界”也不是常人可以体会到的,这句话将饮茶带上了了一个新的高度,脑海中不仅浮现出古代那些高风亮节的文人志士饮茶时淡泊名利、怡然自得的神韵。
“官宦、富商和平民百姓都受到道德教化的熏陶,推崇高雅之事,参与名饮茶事”。上行下效,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有闲有空有钱行高雅之事,有所爱好,当然是件好事。也间接说明,茶文化在宋朝不仅仅属于有钱人,茶文化也飞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历史上他不算是一位明君,但他的确是爱茶懂茶之人。他对茶的懂,如果你认为像周敦颐的《爱莲说》那般形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就到此为止,就大错特错了。
02 《大观茶论》有多懂茶?
宋徽宗不仅写出了茶的品性,还体现在对茶饼的观察和对茶的鉴别上。现代的茶艺师不仅仅会辨茶,泡茶,更要像孙悟空的“火眼精金”,懂得区分茶的优劣、好坏。
宋徽宗对茶叶的观察可是细致入微的,当天制作的茶饼,颜色青紫;过夜制作的茶饼,颜色暗淡发黑。茶中的精品是这样的“茶饼颜色莹洁而不杂乱,质地紧密而不轻浮,拿在手里紧实厚重,用茶碾碾时声音清亮”,有颜色,有质地,有触感,还有声音,这不是爱茶爱到了骨子里又是什么呢?
更厉害的是传授评茶的方法,就像百度上铺天盖地的玉石鉴别一样,要不是懂行的行家,普通人只有认栽的份儿。
“有些贪图暴利茶人,购买外培的茶芽,制造冒充北苑的茶;或将已经制成的外焙茶饼打碎,换上与正焙相同的茶模重新压饼制造。制成的茶饼虽然品名和样式与正焙茶饼非常相似,但其纹路肌理、色泽,怎么能逃过鉴定和识别呢!”
在陆羽的《茶经》中也列举了八种茶饼的优劣,不过茶的优劣不能仅靠外观,还要能指出优点,道出缺点。宋徽宗则认为鉴茶的方法,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如同识别美玉般,用行家的话就是“多看、多听、少买”。
编译者王建荣更是将现代的评茶方式,给我们一一道来,既满足了我们对古代评茶的好奇心,也让我们对当代的评茶有了深入的了解。看来,这本《大观茶论》一通读下来,拿出去装点门面,与懂茶爱好者高谈阔论,恐怕是不成问题了。
03 《大观茶论》与历代茶书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开创了茶书的先河;宋代的《茶录》中记载了辨别茶汤的方法;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被后人评为“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最大贡献在于促进了后世对茶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明代朱权的《茶谱》从品茶、品水、煎汤、点茶四个方面谈论饮茶的方法,其中不仅沿用了宋徽宗的观点,还有所创新.........
《大观茶论》这部书不仅讲述了茶的产地、采摘、鉴辨、品名、点茶风尚均有详细记载,是我们认识宋代的茶道的一笔宝贵财富。
写在后面:
《大观茶论:寻茶问道》有文字有插画,读起来轻松有趣,一本书横贯古今,让你从小白,变身为懂茶达人;而爱茶、爱好饮茶者也能从书中看到不一样的“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