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惩罚孩子的长期后果
惩罚: 短期会有效,能立即制止孩子不良行为,让父母有权威感。
惩罚也是父母担心会骄纵孩子,失去对孩子的控制的一个本能反应。
惩罚孩子会带来四个R,第一个R,愤恨,孩子会觉得这个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第二个是孩子要报复。他会觉得这回你们赢了,下回我要扳回来。第三个后果是反叛,我偏要跟你对着干,证明我不是按你的要求去做,第四个是退缩,孩子可能说会胆小,撒谎,比如说我下次绝不能让你抓到。甚至有些孩子会慢慢的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
所以说,经常惩罚,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就会受到很大的损伤,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别人的认可。甚至将来因为害怕,不敢再去冒险。由于大人指责,羞辱,痛苦,失望使他们觉得越来越不够自尊。
惩罚还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潜意识,认为我是一个坏孩子,所以继续扮演坏的角色,或有一些孩子就会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以此来求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的爱。因此,大人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长期后果。
父母对待不良行为的观点应该是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及内心。
二)如何看待错误
把错误当成一种成长,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允许孩子经历失败,让他们在问题出现时学会怎样自己去解决。
孩子犯错误是如果大家长用惩罚的手段,只是暂时赢了孩子。
那么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是什么区别吗?
赢了孩子: 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基本的人生技能。
很多大人错误的认为孩子应该为自己的错误吃些苦头否则就得不到教训。
赢得孩子的4个步骤。
1-表现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现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是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类似问题有什么想法?
三)什么是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包括了4个来源
1-缺乏知识意识或者技能。
2-发展适应性行为:自己年龄段的一个行为,如淘气,累了饿了。
3-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
4-原始脑操纵的行为。
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所有人的首要目的是找归属感或者是价值感,当孩子丧失信心时,他们会在寻找归属感或者是价值感时选择4个不恰当或错误的目的。并且孩子会为这个4个错误行为目的找到4个错误观念。具体来说如下。
1-寻求过度:孩子的错误观念是只有在你得到你的关注时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利:孩子的错误观念是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其错误观念是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是我不可能有所规则,所以我放弃。
当你能够把不良行为看作是孩子们的求存模式的时候,你对不良行为的看法就不一样了。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告诉家长他感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且他对如何得到他们抱有错误的想法。而家长经常认为孩子应该为犯错误而羞愧
如何正确对待错误?
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教育不是让孩子感觉到害怕。
在孩子犯的大多数错误中,我们都难救其子,难辞其咎,孩子的很多错误是因为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矫正错误的三个R
1 recognize 承认 aha我犯了一个错误。
2,reconcile 和好,我向你道歉。
3.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当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更容易多了。承认错误就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让自己知道我从中能学到什么。
自尊的起源与自我意识的起源有关,一般儿童在8岁左右开始具有一种整体的自我意识。来自父母的爱、肯定和鼓励,来自同辈的认可与欢迎,来自社会的认同与称赞(包括但不限于老师、亲戚等)以及来自亲密朋友的评价,都是构成一个人自尊的力量源泉。——《恰如其分的自尊》早安[玫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