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两天的一个晚上我的车被追尾了,人生中第一次,我曾幻想被追尾的时候会说些什么,譬如:“你他妈会不会开车?!”“你眼睛瞎了?”
结果那晚我表现得异常平静,我没有怒意也没憎恨,我的脸甚至还带点笑意,或许是对方态度很好,还没等我开口,他就说:“我全责。”
其次,现在的我特别想去理解他人,以往我活得太自我为中心,我给所有人事先套上一个标准,这标准达不到,我可能就暴躁,我总会出现一些多余的情绪。乱喷,乱撒,继而来一种自我良好的确认感。然而这次我说得最多一个词不是:“你错”,而是“不要紧。”
我把车开到边上,他联系保险公司的人,我俩还互加微信,傻傻地聊了半个小时。这画面没有一点让人讨厌或反感,我甚至觉得它很有必要存在,这种必要性就像上天给我一次温柔的试炼。
温柔不意味软弱,也不是低声下气。温柔属于认清状况后最好的一种态度,这态度不是一种渴求或主动认错,更多则是一份理解。
这理解刚开始时是有点委屈、憋气。尤其现在这强调个性的时代,一旦遇到问题大部分人惯性大吵大闹,好像一定要明确:“你不能欺负我”,“不是我的错”,所以很多问题都会从一件事变成一桩事,路很直,步伐却越走越歪。
抚心自问彼此都是知道这样解决不了问题,但彼此还是从心地发泄,因为控制不了,毕竟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要懂得发泄情绪,不要憋气,而且一直误会“懂得”意思为“随便”或“可以”,然后发泄的力度一次比一次赤裸,一次要比一次更狠地伤害对方,再倔强地自认没错。巩固内心的原则。
说真的,我对这些自我强调的“没错”深有感触,尤其被这种“没错”打脸的时候,沉重的负疚感特别强,这强度比失败本身更加可怕,它就像一个升降机,自己把事件定义到最高处,一旦下来,那份来自心里的离心力迅速将人抽空。
不好受、憔悴、迷茫、一蹶不振。如失去眼睛的鱼,茫茫大海找不着任何方向。
很想别人懂你,偏偏没人懂你,然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成了一个新的问题。而且在中文里很多语句稍微语气一变,整句话就变味,比方说别人叫你吃饭——
“我不去啦。”
“我不去了。”
生活上稍不注意,自然露出一大堆纰漏,常常别人一生气,我们不清楚别人为什么生气还感觉对方有点莫名其妙,并很少察觉自己错在哪,就像写一篇文章,自个找错别字死活也找不到。就此,生活上任何的相处,我都不提倡一味勇敢面对,相比之下,我更主张避免犯错,因为每个人撒野的方式太不相同,没有一种很标准的“哄”能够安抚众生,有的人恨你真的能恨上一辈,有的人骂你也能骂得特别狠。可依我观察,绝大部分人对待温柔反而会给出相同的温柔。很客气对待同事,同事也会客气对你,很客气对待朋友,朋友不会假惺惺对你。
那温柔该从哪来?
温柔的摄取途径有很多,有的人与生俱来,没有抬杠之气,有的人领悟性很高,早从教育中获取,而我所追求的温柔除了上述所说的理解,更多是来自被现实摧毁多了,慢慢重新再看世界。现在每天醒来,除了先跟自己说句:“郭栩鹏,你真不错”然后再补充:“别人也不错。”
只有别人跟自己一样不错,才会减少攀比的优越感,没有优越感,人与人之间才能稍微平等,彼此都平等才容易带出温柔。不仇富、不鄙视、不客套、不晚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