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得到 李松蔚 心理学通识110
情商是什么?
最早被称为“情绪智力指数”。
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定义,戈尔曼分为五块,“识别自身感受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合作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
情商不是什么?
(1)不等于“搞关系”。
热爱社交,还是不那么热爱,都只是先天特质之一,不是情商高低判断标准。
人际关系很重要,但首先要先判断“我想要的是什么”。
例如我平时喜欢跟朋友一起玩,但我今天很累很想一个人放松,此时朋友来邀请我时,我既可以识别出自己“想要独处”的需求,又可以好好沟通,既能拒绝,也能不伤害朋友。
(2)不等于“巧舌如簧”“会说话
沟通不只是“话术”,沟通的目的是“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沟通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需求,还要能感知他人情绪,理解对方的需求。
(3)不等于让人舒适
“舒适”不是人际关系唯一的目标,也不是优先的目标。
好的关系既有积极的感受,也能“忠言逆耳”。
出现的意义?
突破了“智商决定一切”“只有智商高,才能成功”的社会认知。
只要一个人智商高就能一切顺利吗?不一定,就算我智商不够,依然可以通过沟通找他人帮忙解决。
所以智商不是唯一的问题解决方法,情商也可以解决问题。这给了人们更高的灵活度,即使我不够聪明,我也可以有其他路径成事,例如与他人合作。
概念功能的走偏
现在我们常说“这个人情商低”“这个人情商好高”,无意中也把情商变成了“个人评价”,而不是问题解决的方法。
“情商”像“智商”一样,成为了新的限制。
sto:
例如我的目标是想学好心理学,成为更专业的咨询师,帮到更多人。
按照传统“智商”观念,如果我不够聪明,就应该放弃、认命。甚至应该寻找跟我智商匹配的工作,别挣扎。
但是“情商”让我知道,就算我不聪明,我可以去寻找团体一起学习,和其他人合作咨询、查漏补缺。也会知道,不管咨询师再聪明,如果ta看不见来访的需求,也没办法很好地帮到对方。
但是一旦“情商”也变成评价标准,就会再次把路堵死。例如“我这次咨询,没能听到来访的内心需求,不小心给了建议”,就会被评价为“咨询师情商低”,那么内心的声音就会变成“我就不适合做这个工作了”“我太糟糕了”“我应该放弃”,与“我想帮助他人”的目标再次渐行渐远。
这章很重要的帮助是,其实“忠言逆耳”也是关系很重要的部分,可以成为人的另一双眼睛,帮助人觉察自己,看见自己的资源,也看见自己的限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