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捧着厚厚的一本《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在复习,又重新读了一遍其中关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的内容。
为什么水相对钻石是必需品,可却是钻石的价格远高于水?因为钻石相对水来说是稀缺资源。当我口渴时我很容易就能用一元钱买水喝来解渴,可当我用第二个一元钱、第三个一元钱......等到第N个一元钱再去买水喝时,水带给我的满足感就会大大减少,也就是水带给我的边际效用在减少。而当我已经喝撑了肚皮时,水带给我的边际效用就是零,还不足以抵付我买水付出的一元钱成本。这时,我就很可能会用这一元钱去买钻石,以期获得远大于边际成本的愉悦感。
薛老师在书中问,假如你是一位在校生,你应不应该在经济学这门课上拿100分?薛老师的答案是如果你拿了100分,那么你可能不是一位好的经济学学生。
原因就在于作为一名学生,会同时有多门课程的学习。经济学课的成绩从60分提高到80分,你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远小于将成绩从80分提高到90分。在提高成绩的过程中边际效用(提升的分数)在递减,而边际成本在递增(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当你想将分数从99分提升到100分时,所要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可带给你的边际效用却是最小的。
这也是为什么得到专栏上很多老师都推荐这样一种学习方式:花20%的精力去掌握一门学科80%的内容。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需要穷尽一生,正是因为这最后的20%专业内容需要你用上剩余的80%精力。而作为知识的游牧民族,掌握多个学科的80%的内容就已经足够形成通识了。
由此让我联想到在孩子教育上,对于分数家长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 要求门门功课都满分吗?如果你的孩子是学霸,智识远超同龄人水平,学校功课无需耗费什么力气就能理解和掌握,那很可能满分是合理的要求。甚至,对这样的孩子,还需要拓展他的知识面,接触更广泛的学识。但如若孩子的资质一般,保持每门功课在80、90分左右就已经很吃力,那么再花时间补习,花时间进行各种课外培训是否还有效?与其要求提高一两分,是否可以考虑花同样的时间去培养其他的爱好特长?
人生是一场多维度综合实力的竞争,少年时学业很重要,但重要不等于全部。工作的时间越长我越能体会到其实让你后期持续发力,不断前进的动力远不仅仅是学校中的那些课业学习。那些当时学得懵懵懂懂,又没有即时反馈,看似无用的人文、音乐、哲学等实用性没那么明显的知识反而对于个人的三观养成影响更深,而个人究竟幸福与否,只能求自内心。
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没有不“鸡血”的,这是大环境所致。能够跳脱出来,不走寻常路的毕竟是少数。但即使是“鸡血”,也需要讲策略和方法,拼体力、广撒网的蛮干式策略不仅孩子累,家长也会越来越焦虑。学习也要讲究边际平衡,将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有所选择地分配到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内,以求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这才是“鸡血”教育应有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