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工业革命自十九世纪中后期以来,便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机器,电气进入并让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了二十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大型城市在科技的帮扶下冉冉升起。而在这样近乎一蹴而就的时代进步下,一群意大利人最先开始思考未来新可能性。“未来主义”(Futurism)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
1909年,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

从而宣告了“未来主义”的的诞生。

“未来主义”受到了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nisme)
的影响,其中的
“点点主义”(Pointillisme)影响尤为突出。

整幅画是被密不可数的细小颜色点组合而成。近看画面时,只能窥见近乎抽象的毫无意义的点的集合。而只有放远看来,整幅画作的视觉效果才会被还原。并且画面中的每块色块都不是单独的纯色,而是包含着不同杂色的颜色混合体。如果仔细观察某个局部的颜色分布的话便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毫无规律。

“未来主义”同时也受到了“立体主义”
冷峻的解构于分析的影响。

毕加索在这里将一位少女的肖像分解成无数个立体图形。这种分解无疑正合”未来主义“者们的胃口,后者崇尚精密的机器运作。无数细小零件的拆解再组合和”立体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未来主义”阵营的吉诺·塞维里尼受到海岸线的启发,在这里描绘了海洋和人类舞蹈家的结合。艺术家遵循了“点点主义”的笔触,却将蓝色的海洋结构成无数的圆柱体,然后拼凑成扭动的人形。同时,对海水和周身环境的解构让再重组让画面中的元素间形成了一种延续不断无法分离的镶嵌。

“未来主义“者认为世间所有事物都在相对于周身环境不断地”绝对运动“中,而时代也是不断向前。
同时在光学上,对于延时照片的研究也让艺术家们仿佛找到了运动在视觉上的正确表达。



相互模糊不清的无数条线被绘出,用来表现一条狗在街上走时候的情况。这幅画宣告了“未来主义”接下来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对运动和对速度的表现将会达到一种令人惊讶的,抽象的布局。

被事物“运动”的属性所启发的“未来主义”艺术家们,进一步开始探究运动这一动作开始前后:
一个物体“时间”的属性,“空间”的属性,“声音”的属性,甚至“气味”的属性
在一瞬间全部融合到一幅画面当中。这种融合最大的媒介,是画家本身的“直觉”。


这是三幅画是同属一个系列:疾驰的汽车穿过一片风景。每幅画分别描绘了:
汽车穿时时,仅有速度和风景。
汽车穿过时,发出速度和声音。
汽车穿过后,已经走远,仅存路途的风景。
第一幅画,巴拉用大量的的曲线与反曲线解构风景和汽车,表现了汽车本身及其速度所散发的优美的力量感。
第二幅画作,他将背景中的绿色植被分解成细小的波纹,表现被声音影响到的周围环境。艺术家用视觉上的琳琅满目来传达声音具象化的效果。
第三幅画作,仅仅只是解构风景,却通过与前两幅画的对比,凸显出一种宁静,表示汽车已经走远。

这幅画长久以来被视为“未来主义”绘画领域的制高点。画面描绘了火车站内的情形,一辆从右上角向右下角运动的火车,驶入了车站。
博丘尼在这里用混乱的解构与用色描绘了轨道两旁的天台,表现了车站内的人头窜动,再用带有引导性的曲折线条描绘了处于运动状态却又优美流畅的火车本身。

“未来主义”者极力崇尚“暴力”以及战争的“清洗”作用,认为战争能够推动时代的进步。同时,他们通常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这幅画被认为是第一幅“未来主义”的作品,尽管当时的风格还没有吸收到“立体主义”的解构元素,但已经用上了“后印象主义”简短的笔法和喷薄的用色。以及运动的元素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描绘现代城市的兴起——正式画面中的混乱。一匹红马闯入人群,工人们试图将其制服。
这里的场景直接被表现为一场战争,一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争斗,也正是这种争斗表现了人类文明击败野性不断的途径。
正是基于这种对战争的推崇,在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许多“未来主义”者都自愿参军。而在一战期间,机械工业化社会的可怖之处被无情揭露。随着一战的结束,立体主义的美梦也就随之破碎,渐渐沉入历史翻滚的漩涡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