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27861/b91f9a661578b9c6.jpeg)
「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的哲学家们提出了“物化”的概念。所谓“物化”,就是说,不是人占有事物,而是事物占有人,人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比如说,一个女孩子在一家服装店里面看到了一件非常漂亮,但是价格昂贵的衣服,她就会想方设法地想要得到这件衣服。在这个时候,这个女孩子就变成了这件衣服的奴隶,为它所驱使。想想看,金钱荣耀这些东西,它们赚走了多少人人宝贵的一生呢?有一个成语,叫作“名缰利锁”。这个成语非常形象,它格外生动地说明了名利对人的束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名利当成人生的目标,就会成为它的奴隶。」
作者丨谢丹儒
摄影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1.
那么,这里面的问题是什么呢?
一个人要避免被“物化”,该怎么做呢?
答案是——保持自己的本心。
这个答案怎么来的呢?
很神奇,就紧随行为,一步都没离开。
你想想看,当你成为名利的奴隶之后,你失去了什么呢?——你迷失了本心(千万别说自由啊!因为这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你可能会说,我是为了名利呀!怎么能叫迷失呢?我多清醒啊!
这只是其中的阶段而已。
你应该想到什么?你得到了这些名利之后又如何呢?
换句话说,你真正需要的是名利吗?
所谓名是什么?是你认识它、辨别它、发现它,故而它有了名。
别人不认识你,你说了自己的名字,这就算给了别人一个认识你的视角。假设,如果人人的名字都相同,这时候怎么办呢?
这说明什么?说明:「名」是外在赋予它的,而非事实,更非事实的全部。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即误认为别人的评价或自己的评价就是事实。
比如心理测试,你测试的结果本来是什么?是认识你当下阶段的一个状态。
结果呢?很多人直接把这个状态当成是结论了。
这里的问题又是什么呢?你的状态的形成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呀!它背后是有条件作为支撑的啊!
简单说,没有过去,你会时空穿梭一下子来到现在?不能吧!一下子就二十几岁?还是你能永远二十几岁?
那么,回到现在,你确定了自己的状态之后,你认为自己认识自己了,且坚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了。
然后呢?你的人生不可能是过去的重复吧!
就算你想,你身体的状况也不允许呀!
如此一来,你认清了现在,未来的事情能不能把握呢?同样不能。
简单说,你十几岁想象着二十几岁的样子,你除了参照别人生活的模样,你能想到会是现在这样?这个想象能有多具体呢?
如此一来,这「名」还重要吗?
2.
——那么,「利」呢?
何谓利?你认可它的价值、作用、意义,它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肯定是主观的(别觉得大家都这么想就是客观了,不是人人都这么想的)!
那么,利是怎么来的呢?
它可能是基于你的需求,也可能是基于你的欲望。
说白了就是需要和想要。
你追求这个东西:一旦满足了需要,它还会不会是需要?一旦得到了想要的,你还会不会想要呢?
如此一来,我们就得再深入去了解了!
为什么需要?需要多少?以及,为什么想要和想要多少?
我们真的能确定这个东西吗?或者说,一旦确定之后会发生什么?
这时候有人就说了,先得到再说呗。这话就像是,饿的时候先吃饱了再说呗。
好像没什么问题啊?但真的是这样么?
就我们生活的例子,就吃饱这件事——当你认可了这个「利」之后会发生什么?比如说你就觉得能有吃的就行了。
这种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面食可不可以吃?饮料可不可以喝?粥、面条、面线、面包、可乐、啤酒、肉食、蔬菜、水果……
关键是你只认其中某一个。这还不是问题吗?
你天天吃一样的东西,身体会不会出问题?营养能不能均衡?人能不能健康成长?(从我们的成长经历也应该知道吧——小时候喝奶,慢慢地喝粥,然后吃饭,然后水果……那么,以后呢?)
所以,这样追求「利」你还觉得没有问题?
当然,目前来说可能还没得到,所以你不知道,且因为你恰好知道利的方面。
那么,关于它不利的方面?需不需要认识它呢?
如果你都不认识或认识不到它存在这方面的缺陷,会怎么样呢?
你被这个东西给害了,你认可的东西、你爱的东西给害了……有没有这种可能?有吧。
那么,这又说明什么呢?
你所追求的绝大多数外在的这些东西反而反过来困住了自己,甚至你把自己都给丢了。
动物才这样本能好吗!
这等于说是什么?在退化啦!
你追求「利」的过程,被「利」所蒙蔽的过程,你这已经把人的很大部分自主性、思想、感情,以及人的大部分属性都给忽略掉了,这还不够物化吗?
牛羊马猪等,被制作成肉,然后你在追求这个东西,这还不是物化吗?
你人又不是为了它才成为人的!
3.
回过头来,我们说说本心,本心是什么?
首先,它可以是和「物化」做一个区分。
其次,人的基本需求算不算?不算。为什么不算呢?这就跟大家同一个名字不能辨别你的名字是一样的,看不见你自己嘛!
所以,你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这还不算迷失和物化吗!
再者,除了这些,人身上的那些东西,无论是什么,你有或没有,这算不算?它是慢慢形成的,是有条件的,这怎么能算呢?
然后是什么呢?前面都不算啊!那是什么,那就是走到深处去。
怎么才算走到深处呢?
需要的满足了,想要的得到了,之后是啥?
你可能会说,无欲无求呗!
对,也不对。
说它对,这个状态描述是没错;说它不对是什么?欲求还是会有的(毕竟是人嘛)。
区别在哪?——「它们不再成为自己的问题。」
换句话说是什么?你不会只是说——想着「物化」或者想着「自己」,然后用这样的视角去探看世界。
那在这之外是什么呢?
——本来如此而已。
也就是说,作为人,你要能够意识到「本来如此」的存在,即除了「物化」或「自己」之外,还有别的。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把自己推向「不可知论」吗?还真不是!
最起码,以人认识事物的方法,探看事物的视角来说,它是有限的,虽然可以进步,成长啊,提升啊,突破啊!但这也依旧是有限中的有限。
说到底是,我们的思想虽然可以脱离当下,然而,你还是得依托于身体的感知啊,得有那个结构你才是人啊。
而一旦缺少身体的感知或没思想,那还是人吗?形态上承认,但真正的自主意识呢?灵动与否呢?
你的目的是为了这个,还是说你只是借助这个目的而活出自己,完满自己,这就是区别啊!所谓本心就藏在其中,即从始至终我都明白,这只是通俗意义上的目的,而非我就是为了它才活着,或一定依赖于它才活着。
我就是我,不是其它任何事物的附属品。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足以证明我是谁,或说明我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