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 096 097
归因的意思,就是在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思考哪些因素导致了它的发生。
归因的两种主要的方式: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外部归因的意思是,把一件事的发生主要归结为外界的环境因素。可能是天时地利,也可能是贵人扶持。总之,跟我自己关系不大。荣誉归于别人,错误也跟我没关系。
内部归因就是把一件事跟“我个人的因素”建立关联。
在遇到糟糕的事情时,外部归因会给我们带来安慰,同时也陷入了受害者的角色;内部归因可以带来更高的掌控感,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今天,“一切都是你的选择” 是更主流,听上去也更正确的声音。所以,你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才能承认:我虽然可以做选择,但外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代心理学就是越来越偏向内部归因的。你肯定听到过这种说法:你不能选择外界发生了什么,只能选择用什么方式去回应。或者:你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这些话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不要忘了:内外归因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就算你看不到外部因素,它也仍然存在。有时候一味地苛求自己,未必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普遍倾向内部归因。也就是无论这个人做的事情是好是坏,我们都倾向于解释为,这是他本人的特点导致的。
海德把这种信念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这种归因方式跟事实没什么关系,它更像是一种信念。我们没那么在意一个解释是否真实,更在意它能否让自己感到“可靠”,让世界呈现出稳定可预期的样子。
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搞不懂他为什么这么做,你可能会说:“因为这个人有病”。这根本算不上一个解释。可这么一说,你心里就已经释然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你默默地完成了一层建构:他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是出于某种我搞不懂的逻辑。所以,我就不要再用正常人的方式对待他,只会尽量防范和远离他。这样你会感到可控。
基本归因错误会影响我们跟对方相处的方式。尤其是对你很重要的人。
你看到自己的伴侣、孩子、领导或同事的表现,会不知不觉对他们的个性做出归因。这时候,你就不再只是一个观察者。你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互动,那就有可能形成自证的循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
你希望这段关系变得更好,就要尝试改变看待它的方式。方法一:设身处地;方法二:角色互换。
另一种归因偏差:自我服务偏差简单地说,就是对成功倾向于内部归因,对失败倾向于外部归因。
自我服务偏差只是一种加工真相的视角,把真相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解读。这种偏差常常是隐蔽的,当事人非但意识不到自己有这样的加工倾向,还会反过来觉得自己应该谦虚低调一些,因为“我太优秀了”。很多人在获得荣誉的时候会感谢所有人的贡献,而他脸上的微笑在说:“虽然感谢你们,但最该感谢的还是我自己。”
自我服务偏差不是一个要改掉的错误,它是有价值的。你需要一些良好的自我感觉,才会有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
自我服务偏差很有用,但它确实有可能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双方或者多方沟通时,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理解出现障碍。
那就是证明“这件事情里我没错”,为了证明我没错,就要把对方推出来,成为这件事的主要责任人。可是谁也不愿意对此负责,或者说根本意识不到,双方都觉得自己该做的已经做到了,事情却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只能是对方的错了。
我们很少去想,我在这件事上还可不可以多做一点?这样想就意味着认输。这一点上两个人是完全对称的,都在使用自我服务的归因,同时又无法认同对方使用这样的归因,对同一件事的解读就会越偏越远,自己委屈,也觉得对方胡搅蛮缠、不讲理。
那就是证明“这件事情里我没错”,为了证明我没错,就要把对方推出来,成为这件事的主要责任人。可是谁也不愿意对此负责,或者说根本意识不到,双方都觉得自己该做的已经做到了,事情却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只能是对方的错了。
我们很少去想,我在这件事上还可不可以多做一点?这样想就意味着认输。这一点上两个人是完全对称的,都在使用自我服务的归因,同时又无法认同对方使用这样的归因,对同一件事的解读就会越偏越远,自己委屈,也觉得对方胡搅蛮缠、不讲理。
自我服务偏差是一种用来维护自我价值的归因方式,倾向于放大自己身上的有利因素,强调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它为我们认识自己带来了盲区,但也增加了我们行动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