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里面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知性优雅的母亲,平时温文尔雅,但是却在微信群里求助,说辅导孩子作业气的心脏已经不好了。她忍不住发脾气,孩子哭,老公生气,自己也难过。看见这样的案例,是不是非常的熟悉呢?这几乎上是我们每一个父母的常态,不管我们在其他方面如何优秀,一提到孩子的学习,我们就头疼。那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樊登说:“孩子没有学会知识,更需要冷静好奇的探索。有个人在旁边不停地施加压力,根本就是‘猪队友’嘛!孩子80%的精力都用来对付父母的坏脾气了,整天担心被父母骂,怎么可能专心学习呢?”
“我给你讲过多少次了”“上课老师没有讲吗”“你什么记性”……这样的话,大家是不是也特别的熟悉?这些话语不都是我们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脱口而出的吗?可是不知道各位父母思考过没有,这些话除了是我们负面情绪的宣泄之外它有什么意义呢?说这些话,在潜意识中都有这样一个目的,那就是推卸责任,划清界限。你在潜意识告诉自己:孩子学不好跟我没有关系,我已经非常用力了。当我们在说这些话时,我们的潜意识已经退行到了那个没有长大的孩子阶段。因为在那个阶段,我们的父母也特别凶的这样对待我们。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学习困难时,我们孩提时期的痛苦、屈辱、愤怒就会再次涌现。所以我们几乎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想要宣泄出内心的不满,我们想让别人知道这不是我的错。
樊登在书中说到:“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但是绝不放弃继续用错误的方法来“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孩子们也很可怜,但他们在不断地适应这些奇怪的家长。适应的方式就是“成为考试机器”“在内心排斥学习”“长大之后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是的,这是孩子对我们的报复,用他们一生的平庸和没有安全感,向父母证明--你们当年错了!”仔细想想,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了一丝丝这样的情绪在里面。我们知道父母最爱的人是我们,所以在潜意识中我们就想用自己的平庸来向父母证明--你们错了。仿佛这样就能给父母最大的打击,让他们去自责愧疚,以期望带给自己内心一丝丝的安慰。但是,认真想想我们最终伤害的到底是谁呢?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了七种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指出了只有低级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在我们父母那个年代,物质贫乏,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需要还停留在前两个层次。所以,在他们看来,能让我们吃饱,穿暖,有学上就是对我们最好的爱。因此,我们从父母那里很少会继承到爱的能力。以至于我们成长了,时代变化了,我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了,猛然在哪个瞬间才会发现我们根本不会去爱。现在人们常说自己没有安全感,乍一听好像觉得很矫情,但仔细深思一下,确实是如此。因为在我们最需要得到归属于爱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忙于生计,很少会使我们觉得自己被接纳,被关注,被鼓励,被尊重……所以我们没有安全感,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爱别人。因为我们并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爱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就会忍不住发泄自己内心的委屈与不满。
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想一想,我们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是不幸的。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人,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我们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抚平父母对我们的伤害,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成长去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童年呢?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完善去尽量的少伤害或不伤害我们的孩子呢?
教育的方法没有一劳永逸的,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如果我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向孩子展现出了自己的决心和学习的乐趣,那么我们的自尊水平会上升,就不容易拿孩子出气,进而孩子的自尊水平也会上升,这样就会有更好的自律水平,从而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样我们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加油吧,我们一起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