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绝大多数人提到给孩子自由的时候都会提高警惕,感觉这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生怕给了孩子自由就会失去对孩子的控制。而且我想绝大多数家长的焦虑来自给孩子自由这件事在具体操作上的茫然,对给孩子自由的做法无非就是两个极端:要么过度的控制、要么放任自流。
我了解的孩子自己在父母那争取自主和权力的事例(也包括我自己经历的),大概都是这么个故事情节:孩子对父母说:“妈妈(爸爸),今后我要如何如何......(孩子大多数都不会沟通的技巧,所以说话直白,容易勾起父母的抵触)”。于是妈妈(爸爸)这样回复:“臭小子(臭丫头),翅膀长硬了啊!用不着你爸你妈了是吧!行呀,你去.......吧,我给你自由,以后也不要找你爸你妈要钱了,不要在家吃饭了,昨天新给你买的.......都退了吧。管你吃好的穿好的上贵族学校,到头来你嫌我管你啦,白眼狼!”更有甚者还会附加道德绑架和攻击:“你爸你妈还没老呢,就想......,等我们老了,还能指望你孝敬我们啊!(哭啼.......)”。结果往往是父母站在经济、道德和伦理的高地一边倒的打击孩子,孩子觉得本应该是正常的要求非但得不到满足还遭到了不公平的训斥,极其委屈。进而和家长的沟通进一步闭塞,逆反进一步加强。
我好多年前看过中央7台的一档科教节目播过一个故事,非常受启发。故事的梗概讲的是北京的一个大爷养鸟的故事。这位大爷养鸟与众不同,他不遛鸟,也不在鸟笼上罩上布,而是——放养! 说实话,我一开始很难相信鸟如何放养?我只知道鸽子放养,在电视电影上也看过老鹰经过训练也能听主人的话,别的鸟放了岂不是飞走了回不来了?可是这位大爷自有自己的道理:经过这位大爷的研究,根据鸟的迁徙习惯无非候鸟和留鸟两种,而北京的鸟爷们养的大多是留鸟,而且是小鸟,即便是野生物种,也会终生在自己的巢穴或繁殖地方圆不过一两公里的范围内生活,飞不远的也不敢飞远。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上的研究,他决定训练放养自己的小鸟,结果非常成功。放养的小鸟认得自己的巢穴所在地后,就会在巢穴周围小范围的活动,非常小心,到了喂食时间或者给他们一个喂食信号就会自动飞回来。这位大爷所做的就是用望远镜观察小鸟是不是一不小心飞出了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安全区,如果偶尔飞出了安全区,在小鸟还没有迷路或发生危险前,大爷给他们一个喂食或者召回信号,小鸟就立刻飞回来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了这样的洞见:1、小鸟如果有心的话一定认为自己是有百分之百全部的自由的,虽然实际上大爷是有明确的安全区界限的。2、心理的自由和实际的自由差距是很大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小鸟还是孩子我们能通过给他们设置合理的自由安全区,让他们感觉到(或误以为)我们把去全世界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的自由都给了他们。3、划定自由的安全区需要的是对对象(小鸟或孩子)的某一方面的充分科学的了解。
所以,我得到了这样的结论:1、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给孩子自由。2、给孩子自由的前提是充分的、科学的了解孩子。3、给孩子自由的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孩子的能力范围划定安全区——这个安全区半径应该略大于孩子的能力范围,并且不要让孩子察觉。4、设置警示召回机制,如果孩子偶尔不小心冲出了安全区(他自己其实也应该能同时察觉到恐惧),要启动召回机制立即召回。
如果能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都用这样的方法给孩子“自由”,孩子从小长大一定觉得你把全世界都给了他,从来都没管过他,完全是放养长大的。其实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和精力付出远比那些整天哭着喊着自己带孩子多么不容易的父母多出不知多少个数量级。相比之下“哭穷”的父母简直是在偷懒!
(关于安全区半径的划定大家可以考虑这样的情形:您在公园领着刚学会走路不久的一岁左右的孩子,周边环境非常安全,不怕摔也不怕碰。你任由孩子到处跑不管他也不顾他,实际上超不过10分钟或者跑开离你超过了哪怕20米的距离,他就会开始紧张害怕,而作为父母的你远远地看着他一切还能尽在掌握,发生意外你随时可以保护他。这个范围就是安全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