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看到这本书名时我是十分好奇的。想想看,现在的孩子的确是有存在厌学的现象,通常我们想到的是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有畏难情绪,一遇到难的知识就不想再努力了,是否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的缘故,让孩子不太懂得去吃苦与奋斗呢?
但读完这本《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我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T-威林厄姆,他是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目前任教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是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资深专家。
本书主要讲了三个要点:
1.为什么我们很难记住所学知识?什么才是帮助记忆的有效方式?
2.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如此困难?
3.我们一直在否定却又离不开的“题海战术”,真的有用吗?
其中有几个知识点,我特别有感触:
1.记忆
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孩子的短时记忆还是,但是过了两三天他却又忘个精光。以前我们从通俗点的角度解答是:这孩子记忆力不好。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看了这本书,我对记忆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通常记东西是先是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感受通过感知记忆,但这种感知记忆容易丢失。但如果你能让孩子需要记住的浅表的感知记忆与孩子的某个生活场景发生关联,产生体验感受,就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
日常上课时,对于一些学科的专属知识,比如写作与阅读上的难点知识,我通常会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的方法,让孩子了解其原理及知识背后的关联,往往这样的知识一段时间后,当我再去检测时,我发现这一类的知识孩子的记忆效果特别好。这些知识无一例外的都被孩子们存入了他们的长期记忆中,当我需要调用它们时,我只需要提及关键词,他们就能将此知识从自己一堆的长期记忆中剥离出来,呈现上来。
所以书中说到,有效的记忆方式是让思考变得有意义,利用故事结构帮助思考与记忆的方式我非常认同,因为这个知识我日常在用,且亲测有效。
2.理解
对于理解,我通常会看到有些孩子讲过两三遍的知识点,下次你再换个同类型题,他们又做不来了。什么原因,对,不理解。因为不理解,所以学习的这个知识是较为生硬的,换一换,变一变,他们就不懂了。
书中建议接触到新概念时,尽可能多地找实例,把知识与应用的生活场景结合,会让记忆效果更深刻。比如你每次会在批作文时,看到有些孩子作文的第一段就给你写个7-8行,你什么感觉?感觉不好,觉得不对是吗?你一次两次告诉他,你的开头写太多了,你的开头太长了。他对这个太长、太多不一定有概念。但如果你换一个方式来表述,可能会让他有更直观的理解,能更好地懂得什么是太长、太多。
我通常说,这作文的开头就像人的身材架构,开头如同人头,一个人得拥有合理的头身比,才会让人觉得身材匀称和谐。你瞧,你的作文开头像一个大头娃娃,好看吗?
把开头与人头类比,告诉孩子作结构的比例性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是与他们的生活场景一一对应的,所以他们很快就能理解了。当同伴出现同类情况时,他们也会告诉对方,你的作文开头过多——像个大头娃娃。
3.练习
反复练习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定的作用,比如语文学科学习中字词就是一个基础,你说一个孩子基本的字词都写不出,写不对,写不好,连最基础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么他们搭建学习的高楼必定有难度。
任何的学习都有一样的规律,先僵化,再优化,最后才能达到自动化。
没有前期持续努力的练习,走路的平衡感都没练到位,就想学跑步,摔跤自是不可避免。
综合全书,我觉得学习是一门大学问,我们不仅需要付出自己坚实的努力,持续地练习,同时了需要掌握大脑背后的运作原理,这样就会更好地提高效率。这本书的学习了让我对学习的原理有了更深的认知,这些认知都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