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我的心情依然如几年前一般,失落、悲伤,又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王琦瑶的人生悲剧是谁造成的?是时代,还是她自己?我认为,时代只是一部分,而她自己,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人生悲惨的人比比皆是,她生在上海,不愁吃穿,有书读,算是幸福多了。但她终其一生,却是极悲惨的。历史的洪流向前推进,一拨拨人在她身前穿过,有当年上海浮华圈的李主任,有恋慕她一生的程先生,有小镇中不甘平庸的青年阿二,有软弱的富家子弟康明逊,有向往旧上海、身在新上海的老克腊······她这一生,都在做着旧上海的浮华梦,待那浮华碎了,她的梦却未醒,一直做到死为止。
先来看看她的命运悲剧的原因。
一是眼界不高不低,既不认命又不甘心。
周旋成名之时,王琦瑶还是个不成熟的小丫头。比之周旋年少时的坎坷,她幸福了不知多少倍。但正是因为这幸福,所以她吃不得苦,又好面子,在电影上受了挫折,便再也不敢触碰;得了上海小姐的名号,又恋上了上海的浮华圈。最后就像蒋丽莉母亲的一声冷笑,出身平凡却天生貌美,又见过这上层的浮华,最后不做爱丽丝公寓里的金丝雀,还能怎样?
若是她眼界高、能力强,生得又美貌,也许真能和周旋一样,成了上海的大明星或交际花。再者,就算跟了李主任,也可以像董竹君一般,让李主任送她读书或出国深造,可她根本不想这样做,只想做一只日日等待情人归来的金丝雀。
除了样貌好之外,她样样都缺。说是聪明,却只是小聪明罢了,看不清大局。偏偏她又有几分不认命不甘心,开了这样一个头,真是难以纠正了。
二是小家子气过重。
这小家子气,其实也源于她的眼界。
如果她和胡蝶一样,历经世事,见过世面,舒朗大气,就不会是窝在平安里的小女子了。但就是因为这小家子气,她只看重眼前的浮华,委身于李主任,甚至在那个动荡的1948年,还不知今夕何夕,在爱丽丝公寓做着一场浮华大梦。
她的美不是大气的美,而是亲民的、小市民般的美。聪明归聪明,却是不懂得审时度势的,也不懂得给自己留后路,往长远了看。甚至到了女儿长大时,她还同年轻姑娘一般,同女儿争妍斗艳,一副有了姿色与衣服便万事足的样子。就是因为这种小市民的美,害了她。
曾经,她的外婆说过,这孩子的头没开好,开头错了,再拗过来,就难了。
一步错,步步错。
竟是一语成箴。
她的悲剧对年轻女性来说,是个明明白白的教训。
一要认清自己,自己的能力、眼界、是否承得住自己的梦想,承不住该怎样奋斗争取;
二要读书,学习,董竹君与王琦瑶算是际遇相像,但人生却全然不同,其根源就在于读书和眼界;
三要不断反省,改正缺点,做好人生复盘,开头错了,其实可以掰回来,但若是不知反思,那便要错一辈子了;
四要知道,美貌只是敲门砖,外表很重要,毋庸置疑,但美貌不会永远给你饭吃。美貌和身体永远不是无坚不摧,思想才是;
五要抓住机遇,当初她若是跟了吴佩珍去香港,或者在那个时代大潮下抓住丁点机遇,便不会落得如此样子。
以她为鉴,莫要重蹈覆辙了好。
你我共勉。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