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犍陀罗佛教雕刻中,有一类雕刻画面下部可以看到一人跪在行走的佛陀面前,长发散开铺在地上,佛陀的脚踩在他的头发上。
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这个画面的意思,其实这类雕刻也与其他主题的犍陀罗佛教故事一样,表达的是另外一个佛教故事——燃灯本生。
燃灯本生故事雕刻在犍陀罗本生雕刻中的数量之多、版本之多、时间跨度之大,是犍陀罗其他本生雕刻所不能匹敌的。燃灯本生故事发生在犍陀罗的灯光城(Dipavati),讲述的是佛陀倒数第二次转生为婆罗门青年须摩提(Sumati)的故事。
须摩提所在国家的国王名巴沙瓦(Vasava),他虔诚礼敬佛陀。而须摩提对佛经非常熟悉,深得国王器重,决定赐予他5件礼物,其中就包括一名深爱着须摩提的漂亮女子。
但是须摩提曾立志要独身修行,于是果断拒绝了新娘。新娘伤心欲绝,于是决定将自己的一生敬献给神。
有一天,须摩提在睡梦中梦见燃灯佛将降临灯光城,于是决定前往膜拜。由于众人都想要一睹燃灯佛真容,想给燃灯佛敬献莲花,所以当他到达灯光城时,当地的莲花已经售空了。正当他无计可施之时,恰巧遇上了之前曾被他拒绝的那名女子,她手中的花瓶里恰好插着7朵莲花。
在须摩提的再三恳求下,女子答应分给他5朵莲花,但前提是须摩提必须在未来的任何一次转世都要娶她为妻,否则她就拒绝送给他莲花。无奈之下,须摩提只好答应了。
燃灯佛到来之时,人们都向佛敬献莲花,而站在远处的须摩提向燃灯佛掷出莲花后,莲花并没有像其他人所献莲花那样掉落在地上,而是在空中散开,如同华盖,笼罩在燃灯佛头上。
这时,天降大雨,地上变得泥泞起来,怕燃灯佛在泥地上行走弄脏了鞋袜,须摩提心生一计,他散开长发,趴下身子,将头发铺在地面上,请燃灯佛踏发而过。
燃灯佛预感到了须摩提的与众不同,遂预言,须摩提将于未来转生为释迦牟尼佛,而那名女子将转世为他的妻子。预言刚刚说完,须摩提便升上天去,众人都目睹了这一切,惊叹于燃灯佛的神谕。
“借花献佛”也由此而来。犍陀罗人非常喜爱这个故事,在犍陀罗的很多佛塔门口都雕刻有这个故事。已出土的表现燃灯本生故事的雕刻基本上包括如下几个情节:燃灯佛降临,持花女子和须摩提掷花,须摩提跪倒在地披发掩泥等。
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一件燃灯本生故事雕刻,呈现了这个故事中的三个情节:左侧位于佛陀正前方站立的一男一女分别为须摩提和女子,他们仰头朝向燃灯佛虔诚掷花;雕刻底部,燃灯佛正踏着须摩提铺在地上的长发;在雕刻的最上方,一个圆形内,雕刻须摩提单腿跪地,是表现她得道腾空升天的情景。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5f0b1a2b8b4687c5.png)
这件雕刻的左上角建筑内,还有两个人,在凭栏朝外望去,表现的其实是观看燃灯佛盛况的其他众人。
在拉合尔博物馆和白沙瓦博物馆也藏多件燃灯本生雕刻,故事情节更加丰富饱满。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39de6cb68ff4fe43.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a4f88d8f9c1170d5.png)
拉合尔博物馆的西格里(Sikri)窣堵坡出土的燃灯本生和白沙瓦博物馆的燃灯本生雕刻都在画面左侧雕展现了须摩提向女子借花的情节,这两幅雕刻的不同之处在于,拉合尔博物馆藏这件雕刻中,可以看到须摩提面对佛陀,右手上举后仰,做出掷花的动作,手部虽然有些残缺,但是可见手中并未持花,而是完成了掷花动作,且莲花已经在空中展开装饰着燃灯佛的头光。
而白沙瓦博物馆藏这件雕刻则表现的是须弥提正在掷花而花未离手的瞬间。其余画面,如左上角建筑内观望的两人,须摩提飞升空中等情景都与大英博物馆藏的这个故事雕刻类似。
燃灯本生雕刻在犍陀罗地区的盛行,一方面与燃灯本生故事所宣扬的‘为来世虔诚祈祷’的观念有关,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犍陀罗民间的社会宗教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另一方面,也与印度传统文化中的修行观念有关。
在印度文化中,修行是是俗人不断实现超凡脱俗,最终达到神性的一种虔诚的宗教追求,在修行的过程中,信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佛教中,信就是指以虔诚之心信奉和修习佛、法、僧和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