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与许多热心观众一样,三进长沙博物馆,通过看展览、听讲座,了解平山郁夫与丝绸之路文明及古老的犍陀罗艺术,大饱了眼福,也增长了知识。
6月13日是2020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前一天,“丝路宝藏——从地中海到中国”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文物展”在长沙博物馆开幕(笔者已写过文章)。
为了满足观众需要,同样是在长沙博物馆,6月13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蒲星应邀作了题为《平山郁夫与丝路物语》的讲座;7月4日下午,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犍陀罗项目课题组特聘研究员何平,应邀作了题为《由平山郁夫先生的收藏解析犍陀罗艺术》的讲座。
什么是丝绸之路?它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以长安为起点,直到地中海。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等商品,因此,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以南海为中心,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
古丝绸之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深深的吸引了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平山郁夫终生追寻的就是陆上丝绸之路。
笔者6月12日参加了“丝路宝藏”特展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近200件(套)丝绸之路文物及平山郁夫画作,展现了丰富多元的丝路文明及平山郁夫的丝路情怀。
参观完展览,笔者感到意犹未足,对平山郁夫和丝绸之路仍然缺乏足够认识。于是,笔者于6月13日下午聆听了李蒲星教授的讲座。该讲座围绕当代玄奘是画家、古丝路上今行者、友善中华第一人、展览看点与意义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一、当代玄奘是画家。
平山郁夫15岁时经历过广岛原子弹爆炸,是核爆幸存者之一,其后深受核辐射后遗症之苦,他的绘画事业和生活也处在困境中,但他没想过放弃,发誓“临死之前要画一幅令人称心的画”。
他想到,当年唐玄奘正是通过天山南道去印度求法的,这使他看到了让生命沸腾的绮丽风光,于是尝试通过描绘玄奘的求法之旅进行自救。29岁时画出《佛教传来》,得到日本画坛认可。此后,平山郁夫坚持平和精进的人生理念,效法玄奘,走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被称为“当代唐玄奘”。
平山郁夫立志描绘以佛教为主题的画作,创作了画作《大唐西域壁画》等大量佛传系列和丝绸之路题材作品。不可思议的是,平山郁夫“已经不堪支持的体力居然彻底康复。”当初遭遇核难而生命濒危的少年后来活到了79岁,还成为了日本著名画家、现代日本绘画三座山之一。
二、古丝路上今行者
平山郁夫偕夫人平山美知子沿地中海-中国敦煌-日本奈良的路线反复来回,150多次遍访丝路沿线国家,足迹遍及广袤的欧亚大陆,其中有70多次到访敦煌。他探寻丝路文明的奥秘,描绘丝路各国文明的遗迹和风貌,创作了大量丝路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世界文化遗产守护者以及中日友好文化使者。
本着对丝路文明的热爱,平山郁夫很自然地走上了文物保护之路,萌生出建设国际“文物红十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想。平山郁夫夫妇在寻访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收集流散于各国民间的丝路古代文物,又无偿捐献给美术馆。
为了达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平山郁夫以政治为手段,1984年任东京艺术大学校长,1988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还发起世纪文物红十字组织,同年在日本镰仓成立“丝绸之路研究所”,两年后捐赠100万美元设立“丝绸之路基金”, 2003年在日本梨县建“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品以犍陀罗佛教造像和丝路货币为代表,几乎涵盖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所有领域,从地中海到西亚、东亚,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近代,包括雕刻、绘画、金属加工品、玻璃器具、染织品、饰品、书籍等诸多领域。
三、友善中华第一人
平山郁夫曾多次向往中国,但直到1975年才实现第一次访华。到敦煌考察更是他梦寐以求的,但直到1979年,才终于来到敦煌考察、临摹和写生。1989年,平山郁夫捐赠2亿日元设立平山郁夫敦煌学术基金。他在日中两方来回奔走,经过多方努力,1988年促使日本政府支持10亿日元无偿援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并于1994年落成。他作为东京艺术大学的校长,还要求该校学生必须到敦煌考察学习方能毕业。
平山郁夫1984年任中日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1994年任会长,2008年任名誉会长,晚年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他在中国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画画,可以说画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他画得最多的还是以敦煌景观为题材的绘画写生和创作。
四、展览看点与意义
关于这次“丝路宝藏”特展,李蒲星认为有以下看点:
1、古希腊陶瓶画开启了西方绘画美术史,如黑绘混酒器(陶)、人物像注口壶、单耳几何纹茧形壶红绘香油瓶等。
2、丝路古国的金器诉说着逝去的昔日繁华,如金王冠、萨珊波斯沙普尔一世像金币、迦腻色伽一世像金币、佛塔形玻璃舍利容器等。
3、波斯陶塑的传统和现代,如牛形来通、塑人像来通、水牛形来通等。
4、欧亚文明融合而成的犍陀罗佛像艺术,如佛陀立像、观音菩萨半跏思惟像、佛陀头像、弥勒菩萨说法像、观音菩萨半面思惟像、阿特拉斯像石雕、鬼子母神等。
他把此次展览的意义概括为:
1、参观者与丝路诸国古文明零距离接触与体验。
2、文明及交流是丝路精神的灵魂。
3、全新亚洲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的树立与践行。
4、亚洲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复兴的统一。
听完李蒲星的讲座,笔者对犍陀罗艺术产生了兴趣,犍陀罗艺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是,7月4日下午,笔者又一次来到长沙博物馆,聆听何平老师的讲座。
2014年至2017年,何平曾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多次前往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拍摄系列纪录片《寻访犍陀罗》,著作有《犍陀罗文明史》和《图说犍陀罗文明》(合著)。
在这次讲座中,何平结合去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的见闻,及长沙博物馆举办的这次 “丝路宝藏” 特展展出文物,以《大唐西域记》等文献记载为例证,通过对数十幅平山郁夫先生所收藏丝绸之路部分文物的照片,及何平本人拍摄照片的展示,围绕犍陀罗佛教艺术的诞生、犍陀罗艺术的图像学分类、犍陀罗艺术的主要地区与风格特征等问题展开讲解。
“丝路宝藏”特展由“文明海洋”“辉煌河流”“佛的微笑”“梦回敦煌”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佛的微笑”部分展出大量来自犍陀罗地区的精美佛造像,这批佛造像最有艺术魅力,成为大多数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展品之一。
据何平介绍,佛教创立初期曾经历过一个“无佛像”的时代。直到公元1—2世纪,以犍陀罗为中心的贵霜王国开始出现了受希腊雕塑艺术影响的佛陀塑像,并不断发展。而古犍陀罗地区包括古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附近的白沙瓦谷地以及今阿富汗东北部地,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因此,其核心面积虽仅20多万平方公里,却成为了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
犍陀罗地区的佛造型不仅是最初的佛像,其更是混合了希腊、罗马、波斯以及印度的多元艺术表现技巧,极具立体感和写实性,并由此越过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向东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佛教艺术的发展。
何平的讲座,使我对古老的犍陀罗艺术及丝绸之路文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长沙博物馆举办的“丝路宝藏”特展及李蒲星、何平两位老师的讲座,让笔者有幸走进丝路艺术世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了解到了“当代唐玄奘”——平山郁夫先生的艺术成就、丝路之行、他与中国的结缘等,对丝绸之路文明和犍陀罗艺术的发展进程有了清晰的脉络,内心更加热爱丝绸之路文明,对今天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有了更深的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