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孝文化传承的思考
(之十九)
一一随侃孝文化的历史
东周在我国史记中描述的是一个纷乱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秩序呈于混乱之中,“子弑父,臣弑君,亲族男女乱伦”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兴起,旧的思想正被当时新的思想除弊,孔子生当此时,他整理古代文献,以改革损益,赋予新的思想内涵。以维护儒家政理主张,编著出“六经”,第一次对“孝道”作了较完整的阐述,这是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孝道、孝行、孝治”的儒家经典,把人的“立身行道”作为“人伦之至理”,其中亦包涵了人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理想抱负的追求理念。在当时把孝文化推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当然对几千年中华的孝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孝经》从诸方面对“孝道”进行了阐述。
①将“孝道”定位为“至德要道”,是至高无局的美德,为百善之首,其核心内容为从“孝敬父母开始”,进而为国为君效力尽忠,最后建功立业,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
②确定了孝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皇帝到草民都应讲“孝道”,行“孝道”。行孝自己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并把“孝道”推广到全社会,以安定天下。其次还有“诸侯之孝”,为政兢业,居上不骄,恪守法度,与草民和睦相处。违反道德的事不做,孝的侧重点不一样,孔子所憧憬的社会政治制度通过他所设定的儒家的思想设计的。此外《孝经》里还有“卿大夫之孝”,“仕之孝”,“庶人之孝”……
《孝经》对孝有双重功能,施之于家,施之于国,使人有礼有节,不允许犯上,因此“孝道”成了历代统治者治国治家的政治伦理规范,《孝经》作为先秦时代的东西,是儒家为追求其理想的社会政治而设教的,他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益,鼓吹君安民治,这些是历史糟粕,但是其代表着的传统优良的部分,在漫长岁月的传承弘扬中,经过了代代相承,他们的精华部分,逐步作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潜移默化的道德准则,进入了新时代,没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涵养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