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艺术
有些朋友跟我说,不懂艺术。这其中的原因,思考过。我想是因为没有了解作品的产生历史环境和艺术家的生活背景所致吧。
创作者运用了一种或多种艺术手法很意象地表达对世间万物、自然规律的体会和内心深处灵魂的深度感受(思考),这种过程我认为就是艺术。而艺术欣赏,是观众与创作者一个同理心、情感、理性共通的过程。
每一次跟艺术的接触,实质上是一次灵魂的共通,心灵的旅行,甚至把自己定格在了某个场景之中……
2 热爱且用心地生活
有人说过,艺术和生活有三个境界:
1) 在生活中欣赏艺术
2) 在生活中创造艺术
3) 把人生当成一件艺术品来雕琢
所有伟大的艺术均来源客观世界的意象。只有用心观察、记住这个世界上在你身边流过的信息流,从中提炼出对这个世界的客观感知,心中才能有了艺术的“素材”。而这种“素材”是创作者和读者的“共识”和“情感基础”。
那什么是素材呢?简而言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包括对客观事物大小、姿态、轻重缓急等具体形象和自身情感的跌宕起伏、收敛外放等。
比如,水是向低处流动的。冬日的阳光是温暖怡人的,夏日的烈日是炙热烦躁的。小泉的声音是叮叮咚咚嘤嘤而出,溪流的声音是哗哗哗地蹦跳,而大江是浩浩汤汤向前翻滚,海洋的是一种更为宽广而汹涌的浩瀚……
再比如,爱恋的时候,会欢喜不已,兴奋而难以自已。失恋的时候,痛哭流涕,甚至是心如死灰。愤怒的时候,会情绪激烈,怒发冲冠,气势逼人。安静的时候,会觉得很平和、淡然……
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这种感知,就成了我们对艺术体会的根本“素材”。
如果没有过暗恋的经历,又怎能懂得《诗经•周南•关雎》中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一个怎样的感受?
所以,少年,多用心生活,努力感知身边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形态,这是艺术感的基础。
3 了解创作者的“姿势”
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词了。姿势是一种兼顾了外在周边环境和内在自我所作出的瞬间状态。这里面就有了2个考究点:创作环境背景、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显然是创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创作水平等历史背景。还有,在那时候,创作者身上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过的什么事情,比如,生死别离、失业碰壁、眼聋耳瞎、金榜题名、新婚燕尔等等。这些资料貌似都可以通过历史修养、史料记载、科学发展史、艺术发展史等渠道获得的,值得一提的是,百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内在自我指的是,作者在面对这样的环境,产生的一种自我情绪、人生态度、理想等。这种可能难以通过外在的资料获得,得根据同理心推断和对作品的感知。如果天生缺心眼的,我也没法说的了╮(╯_╰)╭
有了以上的背景了解和认识,进而就是用心体会作品整体结构的构思,甚至可以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的设计,用心感受下对方在向我传达一种怎样的思想境界。很快就能在作品中找到一种切身体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很重要,这是你和创作者共有的精神财富。保持这种感觉,直到你觉得它不再符合你的身份为止。
《D大调卡农》素以婉转、悠远、纯净、宁静、甜蜜、透彻而著称,但这曲子我听上了几十遍之后,很敏锐地感受到这曲子背后交杂着艰辛和忧伤。而后,在检索相关的词条发现,这首曲子创作的大致时间区段是,作曲家迎娶妻子后不久,妻子和儿子双双病逝的人生艰难时期。
4 反复练习带来的深度熟悉
跟创作者建立了联系感之后,要进一步加强这种交互神游的感觉,就需要多次反复观摩和练习作品,能够让你记住这种感觉,仔细体会作品中的每一个设计。
如何鉴赏好的设计和不好的设计呢?这时候,需要对这门艺术技艺有一定量的了解才行。
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来增强这方面的修养,比如阅读像本书这样的理论材料,通过上各种专业课、兴趣班等教育培训途径。
但,始终离不开的是,对作品多接触多观摩多感受吧。
这些都是个人的艺术修养之路,仅是分享而已,也未必能适合每个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