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鞭打芦花》属“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讲一家五口:父亲闵德仁,母亲李氏,及他们的三个孩子。大儿子闵子骞非李氏亲生,但他生性孝顺,侍奉继母如同生母。后来继母连生二子,便开始嫌弃子骞,常无事生非,挑拨离间。继母李氏等到天气寒冷做冬衣时,用上好的棉絮为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给子骞用的却是芦花,所以大儿子常常冷得难以支持。
直到有一次,父亲外出驾车领老大、老二两个儿子去邻村会诗友时,子骞被寒风一吹战栗不止,要求暂且回去,父亲一怒之下抽了他一鞭子,闵子骞的衣服破裂,露出了芦花,父亲方才明白李氏如此虐待子骞。回家后责骂了妻子李氏并将她赶出门外,并请岳父来调解。李氏羞愧难当,呆立不语。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泣着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宁愿为继母求情。父亲为其赤诚感动,便作罢。继母因此痛改前非,如亲生之子般对待闵子骞,从此一家和睦。
孝顺是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古人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把孝顺放在很高的位置,在今天仍然是重要的准则。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个故事,那就是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成就的事业就有多大。如果始终以一个小我的角度去对待事物,那就只能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里。并且这种狭隘的小我思想,容易滋生极端的想法。为了自己能够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往往就会牺牲别人的利益。故事中的闵子骞如果为了一己自私,那就会想尽办法让继母离开这个家庭。当然也就不会有故事结局中的圆满结果。
舍得,有舍才有得。放弃眼前的小我利益,往往是顾全大局的前提。但是要真正的做到放弃看得见的眼前事物,去选择看不见的长远发展趋势,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做到的。所以一个人面对利益选择的时候,要善于思考,放眼长远。
当下选择什么样的格局,未来就是什么样的结局。不用分毫必争,退一步是为了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