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下求索笔墨笺语
拷问人性:鞭打芦花的故事

拷问人性:鞭打芦花的故事

作者: 惊鸿2019 | 来源:发表于2020-02-18 00:02 被阅读0次

小时候,老人给我讲过一个鞭打芦花的故事。长大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并不是我老家的故事,只不过被讲述者一次次嫁接过来,乡亲们都认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海滨。

故事是这样讲的。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有一颗宽容的心,从来不和父亲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亲出门,半路上下起来大雪,子骞冻得瑟瑟发抖,弟弟却一点事儿也没有。他父亲见闵子骞的棉袄比弟弟的还要厚,却这么怕冷,很是生气,就用鞭子打子骞。几鞭子下去,棉袄破了,一片片芦花飞了出来,骞父发现小儿子的棉衣用的都是新棉花,这才知道真相。当下带着两个儿子回到家里,一定要休掉闵子骞的后妈。子骞就跪下来,求父亲饶恕后妈:“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闵子骞的后妈生了两个儿子)单。”后妈深深的感动了,向闵子骞认了错,一家人又和好了。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

事情过去了两千多年,真伪很难分辨。据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现在还保存着一块鞭打芦花的纪念碑。

我却一直在怀疑这个故事的真伪。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结局很完美的故事。抛开孔夫子倡导的孝道不讲,这个故事牵扯到了以德报怨的观点。

其实,以德报怨是道家的思想。孔子其实是不赞成的。

不信?请看《论语》的记述。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过来就是,有人问孔子:“对待坏人坏事,用咱们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去羞辱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用这个态度对待坏人坏事,让好人好事情何以堪?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对坏人坏事,只需要按规矩办就行了。”

这就是以直报怨。

如果让孔子来处理鞭打芦花的结局,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番情形了。至少,与孝无关。

相关文章

  • 拷问人性:鞭打芦花的故事

    小时候,老人给我讲过一个鞭打芦花的故事。长大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并不是我老家的故事,只不过被讲述者一次次...

  • 鞭打芦花

    原文【“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三种解释:一是说闵子骞很孝顺,他的父母兄弟、别人都没...

  • 游二十四孝之“鞭打芦花”

    春节的假期临近结束,想起了小时候常听大人讲的故事《鞭打芦花车牛返》,发生故事的地点就在家附近3公里的山后面。记得当...

  • 【孝】鞭打芦花车牛返

    《论语》中记载了数千年来民间流传甚广的“鞭打芦花闵子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地点就在我老家隔壁的镇安徽萧县杜楼镇车牛...

  • “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2021-12-09)

    今日论语(21)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小时候听老太太讲过“鞭打芦花”的故事,不知道还跟...

  • 思维模型

    思路一变天地宽, 方法一改成效显。 孝顺是一种远大的格局。 “鞭打芦花”的故事: 主人公闵子骞受到继母虐待, 在寒...

  • 思路一变天地宽

    思路一变天地宽, 方法一改成效显。 孝顺是一种远大的格局。 “鞭打芦花”的故事: 主人公闵子骞受到继母虐待, 在寒...

  • 人性的拷问

    某日,受朋友之邀去旁听他的债务官司审理,就跟随着去了。 很少走进法院的我(觉得自己还是守法公民),看着法院人来人往...

  • 人性的拷问

    人之初,性本善。 打小,无论是老师也好,父母也罢,都教孩子们三字经,最熟稔于心也最嚷嚷上口的就是那句「人之初,性本...

  • 人性的拷问

    『一』 近日,北京动物园里的老虎成了新闻主角,它们大口一开,导致一死一伤。 后知后觉的我,立刻在网上找了相关新闻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拷问人性:鞭打芦花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jw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