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人给我讲过一个鞭打芦花的故事。长大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并不是我老家的故事,只不过被讲述者一次次嫁接过来,乡亲们都认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海滨。
故事是这样讲的。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有一颗宽容的心,从来不和父亲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亲出门,半路上下起来大雪,子骞冻得瑟瑟发抖,弟弟却一点事儿也没有。他父亲见闵子骞的棉袄比弟弟的还要厚,却这么怕冷,很是生气,就用鞭子打子骞。几鞭子下去,棉袄破了,一片片芦花飞了出来,骞父发现小儿子的棉衣用的都是新棉花,这才知道真相。当下带着两个儿子回到家里,一定要休掉闵子骞的后妈。子骞就跪下来,求父亲饶恕后妈:“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闵子骞的后妈生了两个儿子)单。”后妈深深的感动了,向闵子骞认了错,一家人又和好了。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
事情过去了两千多年,真伪很难分辨。据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现在还保存着一块鞭打芦花的纪念碑。
![](https://img.haomeiwen.com/i4307751/f08b371c4a662661.jpg)
我却一直在怀疑这个故事的真伪。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结局很完美的故事。抛开孔夫子倡导的孝道不讲,这个故事牵扯到了以德报怨的观点。
其实,以德报怨是道家的思想。孔子其实是不赞成的。
不信?请看《论语》的记述。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过来就是,有人问孔子:“对待坏人坏事,用咱们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去羞辱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用这个态度对待坏人坏事,让好人好事情何以堪?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对坏人坏事,只需要按规矩办就行了。”
这就是以直报怨。
如果让孔子来处理鞭打芦花的结局,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番情形了。至少,与孝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