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只因波若智慧与止于至善的境界”《论语•八佾第三第24则学习心得

“只因波若智慧与止于至善的境界”《论语•八佾第三第24则学习心得

作者: 培培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6-03-14 17:12 被阅读30次

【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的边界守关请求拜见孔子,说道:“所有到过此地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得拜见的。”孔子的随从弟子让他拜见了孔子。他见后出来说:“诸位为什么要为失掉官位而忧虑呢?天下无道的状况已经持续很久了。上天将要启用先生,借他来澄清政治,号令百姓。”(中华书局张燕婴译注)

感知学习心得:

仅凭一面之缘,仪封人便对孔子如此推崇和拜服,这让人不得不由衷佩服孔子的威仪,试想如果不是孔子自身修炼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又怎能做到这样呢?《论语》中讲:“夫子温、良、恭、俭、让”、“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想孔子正是凭借这些征服天下人心的吧。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与孔子同时代的印度的佛陀,传说佛陀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千威仪、三万细行,因此众生见到佛陀便心生膜拜,甘受教诲。这与我们的孔夫子“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何等相似!所谓相由心生,修心即是修相,心若开悟,威仪自生。佛陀之心是大慈大悲之心和般若智慧之心,孔子之心是仁义道德之心和止于至善之心,两颗心只是用语不同,其实是同一般心。

叹哉,佛陀!叹哉,夫子!

相关文章

  • “只因波若智慧与止于至善的境界”《论语•八佾第三第24则学习心得

    【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 读《论语》(九)

    2020年2月18日 2020年勇气读书会打卡第50天 阅读书籍:《论语》 第三篇:论语八佾 【本篇引语】 《八佾...

  • 读《论语》(十)

    2020年2月24日 2020年勇气读书会打卡第56天 阅读书籍:《论语》 第三篇:论语八佾 【本篇引语】 《八佾...

  • 读《论语》(十一)

    2020年3月5日 2020年勇气读书会打卡第66天 阅读书籍:《论语》 第三篇:论语八佾 【本篇引语】 《八佾》...

  • 生活需要仪式感

    《论语·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

  • 《论语解悟》八佾 第一、二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为政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三、四章 八佾篇是《论语》的第三篇,主要论及...

  • 《吴大澂大篆论语》第14天

    《吴大澂大篆论语》第14天,进入《八佾第三》篇的学习和临写,八佾篇集中谈论了孔子思想体系中“礼”的问题。通过生活中...

  • 244、再拍(《论语》乡党

    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乡党第21节。这句话在《论语》八佾篇第15节出现过。且不管八佾篇里是什么个意思,这里讲的...

  • 《论语解悟》八佾 第五、六、七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三、四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八、九章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论语》:八佾篇第三

    《论语》:八佾篇第三 【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因波若智慧与止于至善的境界”《论语•八佾第三第24则学习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mf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