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5363174/ffadcee51c754893.jpg)
前几天,老同学推荐我读这本书,这本讲述死亡故事的书。她的善意与体贴,使我满心感激,当即订购了一本。
仍然是用一个晚上看完了此书。 温馨的故事,奇特的构思,完全没有空洞的说教,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华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虽然关于生命的价值,作者用爱作了解释,但真正吸引我的是书中关于生命过程的描述。
爱迪是个普通人,生前只是个游乐场的老工人。他死后遇见的五个人,代表着他的一生。我喜欢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讨论人生,因为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注定了普通一生,我也是这其中一份。作者真诚坦率,不粉饰生活,不装腔作势,因此,看到书中这些句子,便滋生出分享的冲动。
第一个人:陌生的蓝皮人。“人们以为天堂是乐园,他们可以在云头漂浮,在河中嬉戏,在山间漫游,但是,景色再美,没有心灵的慰籍,也是毫无意义的”。“这是上帝能够给予你的最好的礼物:理解你生命里发生的一切,让你的生命得到诠释,你一生所寻觅的正是这份宁静”。“世上没有偶然的行为,我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无法将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分割开来,就像风和微风紧密相连一样“。“死亡把一个人带走的同时,也留下了另一个人,在被带走和被留下的短短距离中,生命改变了”,“这一切的一切,其中自有某种平衡。一个凋谢了,另一个正在成长。出生和入死,皆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没有一个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当我们觉得孤独的时候,我们才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人:爱迪的上尉。“年轻人上战场,有时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去,有时是因为他们想去,但是,他们永远觉得,他们应该去。千百年悲哀的、错综复杂的人类历史让人们误认为拿起武器便是勇敢,放下武器便是怯懦”。“天堂就是这样的。你可以洞悉你的昨天”。“你不明白,自我牺牲其实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应该是这样。它不是需要惋惜,而是值得追求的东西”。“有时候,当你牺牲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你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失去它。你只不过将它传递给了另一个人”,“你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你也得到了一些东西。你只是不知道而已”。
第三个人:爱迪的父亲。“所有的父母都会伤害孩子。谁都没有办法。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尽管如此,艾迪依然默默的崇拜他的父亲,因为儿子们永远崇拜他们的父亲,连最恶劣的行为也能够容忍。他们就是这样学会献身的”。爱迪“不再从他那里寻求任何言词上或者身体上的疼爱了。这是一种内心的变化。你只要心知肚明就够了。这是对疼爱的拒绝。伤害已经造成了”。“所有父母都会伤害孩子。这是他们共同的生活。忽略、暴力、沉默……令人无法解释的是,他仍然渴望得到那个男人的爱,那个即使在天堂里也不理睬他的男人,他的父亲”。“父母们很少会对他们的孩子放手,所以,孩子就对他们的父母放手。他们向前走。他们向远处走。那些曾经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的东西——母亲的赞同,父亲的点头——都已经被他们自己取得的成绩所替代。直到很久以后,当他们的皮肤变得松垂了,心脏变得衰弱了,他们才会明白:他们的故事和他们所有的成就,都是基于父母的经历建立起来的,就像生命之河里的石头,层层叠叠”。“你需要宽恕你的父亲”。“爸,我恼过你。我恨过你……你打我。你不理睬我。我不明白。我现在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但是,你是我的父亲。我现在不再计较了”。
第四个人:爱迪的妻子。“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真爱的瞬间特写”。“人们说他们找到了爱,好像爱是藏在岩石下面的什么东西似的。但是,爱是千姿百态的,对任何一对男女来讲都各不相同。人们找到的是某一种爱”。“爱情像雨水,从天而降,带给爱人们沁人心扉的喜悦。然而,在生活的灼烤下,爱情有时也会表面干涸,需要从地下滋润,照料它的根茎,让它保持生机”。“失去的爱依然是爱,爱迪,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你虽然见不到他们的笑容,不能给他们端食物来,不能揉乱他们的头发,不能带着他们在舞池里跳舞,但是,当这些感觉减弱的时候,另一种感觉正在升华。回忆,回忆变成了你的伴侣。你培育着它。你拥抱着它。你同它翩翩起舞”。“生命一定会终结,爱却不会”。
第五个人:被爱迪在战场上烧死的菲律宾女孩。爱迪从灵魂深处请求她的原谅,最后,“他感到他的肉身被激流从灵魂上冲走了,血肉脱离了骨头,聚集在他身体里的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疲劳,每一个疤痕,每一个创伤,每一段令人伤心的记忆,全都随之而去了”。
爱迪遇见的五个人,展示了生命的全部过程。作者借爱迪的故事阐述了他的人生观——“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会影响到下一个人,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连成了一个故事”。因此,最好用“爱”去抒写生命的故事。
显然,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对“死亡”的描述,立足于有深厚基督教传统的西方文化。在东方,关于死亡,人们可能更接受《西藏度亡经》或者是《西藏生死书》里的解释。而我,还读过好些描述死亡的书籍。因此,我知道作者其实写的是一本如何生活的书籍。秉承着一份爱意,带着种种伤痛,向死而生,这是作者提供给我们的人生建议。也许你不一定相信,但我觉得这真是一份好建议。
2021/10/21于成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