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0
在《十三邀》中,许知远说,你知道我最近这一两年什么感觉吗,我很期待一种狂喜的状态。罗翔答道,狂喜是一件好事啊,因为人生需要狂喜。其决定性的在于,能够让你狂喜的,是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还是一种已知的确定性的神秘。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B站上有关他的热门视频的点击量以及在B站上的粉丝数量,都是以百万计的。他的课程语言轻松诙谐,但所教授的知识却是深入人心,鞭辟入里。对此,许知远问罗翔很多的问题。比如他问,你会不会觉得通过网络来授课的方式,在增加影响力、让更多人学习到刑法知识的同时,其实在无形之中也削减了一些你原本想要表达的东西? 罗翔是这么回答的,
也许吧。因为人要接受事与愿违啊。我们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认为是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这句话带给我的思考是,我们现在城市职场人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与人的沟通交流中,有的人在谈论谁谁谁如何如何成功,要么就是自己怎么样才能成功,怎么样才能更快地成功;而有些人却认真地思考如果失败了会怎么样,如果没有满足我期待想要达到的效果怎么办。这样,人群自然就会被两类人:一种是朝准目标,下定决心,不撞南墙不回头;一种是开始时就踌躇,考虑付出和得到会不会对等,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失败后果,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所以迟迟不行动。
成功自然是眷顾行动者,而且是眷顾那些有勇气面对事与愿违,敢于从头再来的行动者。对于那些不敢行动的失败者,他们不是没有勇气面对事与愿违,而是过早地考虑了事与愿违。许知远问罗翔,你觉得人,不断地承认自己的有限性,这种言语方式,是不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因为这样会更安全。罗翔说,
我们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事与愿违了,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能确实是我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我始终相信,我们不可能追求到绝对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绝对善达不到,而退向相对主义。
罗翔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知道了自己无法实现某个既定目标的时候,我们不能因此满足于已经得到的而止步不前,而是应该继续朝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去做,因为至少我们现在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至于这种意义在未来能不能大放异彩,现在的我们是不知道的。之所以要继续去做的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这种想法和激情火苗的产生,是很难得的。如果任由自己把它熄灭,下次再想把它燃起,就很困难了。
所以当我们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话,一定要坚持地做下去。许知远在节目中也问罗翔,你如何看待最近几个月来,你教授方式的转变,现在通过音频,视频包括弹幕的这样一种网络环境。罗翔说,
它为我带来了短暂的快乐。说不上厌倦吧,只是因为我不能弃演。每个舞台都有每个舞台的意义。不要高估自己和舞台的意义。在这个舞台的时候,你做好这个舞台所赋予你的你想做的事情,就足够了。
这段不是罗翔老师的原话,是我总结概括的。这里的"舞台",其实是可以对应人生中很多不同的场景,比如在家庭之中,在社会之中,在公司之中,在团队之中等等,我们都是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的。首先,"不能弃演",这在教我们使命感和责任感。无论我们是主动选择,抑或是被选择成为某个角色,我们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对这个"舞台"负责任。
其次是,"不要高估自己和舞台的意义",在教我们勿自傲,勿自卑。比如在工作之中,我们在业绩表现好的时候,往往志得意满,同时伴有这样的错觉:我为公司赚了这么多钱,说明我的业务水平高,能力强,公司要是离开了我就转不动了等等。殊不知在公司中,往往自己的能力取决于平台和团队。当我们真正离开了团队才会发现,可能我们什么也不是。
最后是,"做好这个舞台所赋予你的你想做的事情"。我觉得无论是在哪个"舞台"之中,能做这一点就是最简单,也是最幸福的事情了。这一点,也是我需要践行和努力的方向。
以上的内容,都是我在看了《十三邀》那期采访罗翔老师节目的观后感。我摘出了几句,我认为蛮有道理、值得思考玩味的句子,重新审视、思考和解读了一下。如有不足之处,望众位简友们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