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心理
你的手机不是你的手机

你的手机不是你的手机

作者: 圣_狒司机 | 来源:发表于2022-05-12 17:29 被阅读0次

    以智能手机为划分原则,在它之前的手机叫做第一代手机,它和之后的叫做第二代手机,第三代手机还未出现。那么把一代与二代对比来看差异简单又明确:一代是通讯功能为主的;二代是多媒体多功能的,具体的说,它兼具娱乐、教育、购物、身份认证、电子货币等等实用性。很多人直接用手机工作,本文也是用手机在地铁里写成的。当下是二代手机的时代,这一方面归功于价格普及,一方面归功于政府强制,可以说仍使用一代手机的人在城市里将寸步难行。

    一代手机是工具性的,性能单一,就像榔头锤子、记事的纸笔,随需随用拿的起放的下,它背后反映的是纯粹实用的工具理性,而二代手机,似乎拿的起就不那么容易放下,如果简单理解为二代“更有趣”则掩盖太多内容,我们详细审视下二代手机背后的内容。实际上从一代到二代的跨越不啻于蒸汽机时代到大工业时代的革命,身处变革中的人反而觉得不过是夜里有了电灯。

    从一种实用价值的理性来看,一代手机毫无疑问是简单的设备,它是“手里的自动电话机”,人对待手机,人是主体,手机是客体,犹如一切科学的检验角度,主客如此清晰的二分,客体作为世界的待检验物,安静的待在那里。物的好坏是人划分的,则其有益部分而吸收则其有害部分而废弃。说一代手机只能通讯其实有点贬低它了,有的甚至可以阅读课外小说,还可以玩电子宠物,有趣的内容在像素画面中呈现,当老师、长辈或者工作场合不允许时,手机应该被放下,也就是破除其“有害的一面”,放下的过程简单而干脆,你知道黑与白、好处与坏处不能兼得,这就是理性的底色。

    科学是理性的,看待事物当然也是理性的,手机作为物也应该被理性看待,即便手机——一代的手机处理功能有时不是工作内容,也包括了与爱人的谈话、与小伙伴相约何处游玩,甚至吐槽老板降薪丑恶的嘴脸。如果手机只是载体,它映射出人的那一刻的态度、心情、如何构筑自己的时间成为历史。手机如镜子,它映照出人是纯粹而真诚的整合。

    当我们说整合的时候一定是另一件事发生了,那就是整合的对立面。简单的复述一下这个裂解是如何发生的:

    婴儿初识世界,只有二分:他与世界,由此区别而认同“我”的存在,拉康把这个阶段叫“镜相认同阶段”;六七岁时认识到世界有时对自己并无反应,而能对自己有反应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时孩子害怕这一小部分也失去掌控,孩童在这个阶段初步认识到了“失去”,他把这个失去理解为生的对立面。

    到人的14~16岁,孩童认识到对自己有反应的世界里划分为不同场景,进入这些场景需要自己的不同身份。进入家庭他是男孩女孩,进入教室他是学生,而“家里的男孩女孩”与“学生”的身份有相通处也有绝对不通处,在家里能做的在学校不能做,比如嚎哭,这种差异要求孩子必须“隐忍”,所不能做到“隐忍自己的天性”,那么孩子将永远是孩子,无法踏入社会,这叫做“社会化”,也就被社会符号规制。

    “隐忍”不是天然的,这个过程是社会规训孩子的过程,孩童保持自己天性的一致性与之抵抗,就是“逆反期”。逆反从来不是孩童对父母老师的逆反,而是自身同一性与社会要求的人格分裂的对抗,最终对抗结果必须是社会获胜,如若不然那就是精神疾病了。

    从这个社会规训角度来说,分裂是必然,叫社会驯化也是可以的,人之为人,在家为父母子女,在社会为教师学生、同事、工人、士兵、政客、医生,没有人会混淆这些区别,进入一些场合迅速变脸以适应,说成年人都是演员,不如说是忘了舞台的演员——永远在演。

    那么分裂已经发生,若到此为止还远远不够。现代性就是到此为止了,也就是“人没有完全裂开”,与其说是“入境随俗”而有不同的人设,不如说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入不同的场所、事件他展现出对应的那一面。人是个多面体,核心是他的性格、价值观、性别认同、受教育程度等等。这是现代性,这就是整全的人的主体。

    可如果说人的性格也是后天的培养,性别认同也是教会的,更遑论受教育程度,这些都是后天的,那么人是没有先天的决定因素——人是没有天然的内在的。以此为基础人是无核的空洞,而空洞之所以被认识是因为洞口,也就是外在的场所、事件。一切表象构成的人就是人本身,人是形式,而活人就是对形式的否定。

    这些讲述出来很难理解,知悉理论需要阅读非常多专业文本,实际情况就是人的无核性使得科学的理性注定走向多样多态。

    让我们回归到手机,结论是:二代手机使得这种多样多态固化了。人从一种实体走向不同身份的表演,而手机似乎存储着人的“真正内核”,因为人的娱乐和美学、爱欲这些不可以对他人表述的全都凝聚在手机里,一种奇怪的二分又产生了:手机是真实的人,而人是社会化的表演符号。

    手机从科学的理性对待的对象:一种普通的客体,转变为人的内在本质,这种转变可以解释手机依赖性,却不能提供解决方案,如果世上有一种方案能破除所谓的“手机依赖”、“拿的起放不下”、甚至主客二分的颠倒,“你还是你手机的主人么?”,那这种方案一定在行动中,不在思维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手机不是你的手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os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