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QQ群,想必我们都不会陌生。
想一想,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加入某个微信群的呢?
因为同一个组织,同一场活动,同一个兴趣爱好?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社群”。
社群并不是简单的社交关系,一定是有“关系链接”和“情感链接”。同在一个会员俱乐部只享受积分福利,这不是社群;会员之间有互动,才叫社群。
“社群”是关系连接的产物,而关系要经过媒介才能连接。移动互联时代,社群的连接不再受地理和时空的限制,通过微信等方式,社群组织互动和管理更加容易,因此,社群兴起了。
比如:
“趁早”
趁早是国内以自律为荣的最大女性社群。趁早效率手册,趁早精神,影响了万千女性。尤其是那句口号“为了找到同类,我们造了一个世界”。
这是社群。
还有“十点读书”、“秋叶PPT”、“樊登读书会”等,都是社群。
那么,如何科学的理解社群呢?
01 社群有5要素
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这5个单词的英文首字母,简称为ISOOC。
同好——社群成立的前提。
也就是共同的价值观。
加入健身群,一定是喜欢健身;加入读书群,一定是喜欢读书。
我们为了什么而聚到一起?最重要的是一起做什么。任何事务没有价值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想想趁早的口号“为了找到同类,我们造了一个世界”。
对,社群里加入的都是“同类”。
结构——决定社群的存活。
这个结构包括组成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和管理规范。
这4个结构做得越好,社群存活就越久。
组成成员:最初的一批成员会对以后的社群产生巨大影响;
交流平台:沟通的聚集地,比如微信、qq等;
加入原则:有了元老成员和平台,慢慢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那就需要设置一定的筛选机制作为门槛,这么做有2个好处:保证社群质量、让加入者因为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这个社群。
管理规范:管理员是必须的,群规也是需要不断完善才好。
输出——决定社群的价值
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是考验社群有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运营——决定社群的寿命
这一点说的就是运营(operate)。没有运营管理的社群很难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运营的目的是完成“四感”:
仪式感:比如,若想加入就要通过申请、接受群规、接受奖惩等保证规范;
参与感:比如,有组织的讨论和分享等。以保证群内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
组织感:比如,对某主题事务有分工、协助、执行等,以保证社群的战斗力;
归属感:比如,线上线下的互助、活动等,以保证社群的凝聚力;
复制——决定社群的规模
这一点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社群越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
社群大了,越可能永远只是为新手用户提供服务,优质信息的过滤上就有越高的难度。
社群大了,也意味着更多的投入。
社群是否需要扩大规模,要看社群定位和发展阶段,也要考虑发展瓶颈。
02 社群营销的价值
除了传统营销方式之外,社群营销也越来越多。社群营销的价值在于:
感受品牌温度
社群营销可以直接展示企业自身鲜明的个性和情感特征。
刺激产品销售
社群里都是基于共同兴趣共同价值观的人,每天的社群营销活动感染,激发购买冲动,可实现有性格的产品销售。
维护顾客黏性
社群可圈住用户,让用户更深度参与到产品的反馈升级、主动助力品牌推广。
03 用ISOOC模型评估社群质量
在前文了,已经分享了社群的5大要素。
评估一个社群的价值,就是用ISOOC模型。
举个例子:
“十点读书会”
同好:该社群吸引的是一群爱读书的人。
结构:
仪式感:训练营的开营仪式和结业仪式;
参与感:每天固定打卡模式;
组织感:分班,选拔班长,配助教等;
归属感:分班制度,让小团队很有凝聚力;
输出:
约稿、领读模式、特殊训练营矩阵等都让社群有输出。
运营:
新媒体矩阵(公众号、微博、十点直播间、十点电台等)、作家见面会、十点训练营、十点课程和全国分会、线上线下分享会、兴趣小组活动等。
复制:
围绕读书,全国线下复制。也开始涉足在线教育。
用ISOOC模型,可以评估一个社群的价值;同样,也可以运用ISOOC模型来提升社群的质量。
OK,关于社群的基本形态就这些了。下一章分享《如何完整构建一个社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