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梳理小红书内容输出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读过【做笔记】这个主题的书籍,也已经挺多的了。
然后,打开微信读书,读完的书籍列表里头一看,果不其然,光记笔记这个主题的书籍就将近10本,于是,就想着做一个主题阅读,做出这样的一个输出:
1、笔记主题阅读书单的对比推荐;
2、将书中作者讲的方法,梳理成一个笔记模板,在作为阅读博主的过程中,每一种记笔记的方法都用一段时间之后,再复盘每一种笔记,在实操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在小红书中输出为不同笔记方法的在不同书籍类型、不同场景中的实操分享与推荐;
3、在公众号和百家号平台,输出为笔记的深度剖析、分享文。
……
带着这样一个功利性的想法,重读了这本日本作家写的《子弹笔记术》。
说实在话,这本书在初读的时候,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多的感觉是这个作者用一本书的时间,说了一些有用的废话。
但,晚上边读,边用子弹笔记术的方式,把这本书的要点一一摘录下来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我一直苦恼的小红薯笔记内容应当如何创作的问题,有了具体的答案。
言归正传,让我们先把注意力放回这本书本身,讲完书,我再来说说,我的答案是什么?
简单总结一下子弹笔记术的本质:就是阅读、开会、学习时,我们接收信息后,做笔记时不是照抄、照搬原话,而是经过大脑处理、加工并深度思考以后,转化为对受众而言,更易于接收、更有吸引力的一种信息形式——按作者的原话就是“减轻读者和听众处理信息的负担”。
而,什么样的笔记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作者总结出三个要点:
1、条理化——用逻辑化的信息结构,让读者可以快速获得信息要点;
2、剧情化——在笔记输出、信息输出时,你能否用更具象、更有感染力、亲和力的语言,吸引受众的关注;
3、信息化——直接明了、表明立场的输出方式,可以避免,信息在传播中被扭曲、误解的宿命。
而要怎么样才能让我们信息处理、输出过程中,朝着这三个方向努力呢?
不仅是笔记,也是在做每日输出时,内容创作应当努力满足的方向,具体做法,作者也做了详细分享。我们下期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