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接近又疏离:IT女与人类学的故事

接近又疏离:IT女与人类学的故事

作者: 霓喃 | 来源:发表于2017-03-28 22:02 被阅读45次

Queenie是我读硕士期间的同学,说是同学,其实我们只是同时上一门理论课。中分大波浪的发型,在她身上居然一点儿也不艳俗,反而是三毛那种洒脱气质。她似乎对自己的长相还算满意,常常对我说:“我全脸得亏这个鼻子了!”

Queenie本科学的是IT, 毕业后靠编代码攒了笔钱全任性得拿来包养人类学了。我们常常下了课一起走下山,总有说不完的话,认识没多久我就让她在我宿舍留宿了,还帮她写过几句论文啥的。我是那种上课提问题特多的学生,而她是那个最安静的。作为一个“打包整体”的我俩面对那个爱提问的教授,她就很安全了。

我们的关系在那一年里突飞猛进,除了同床共枕,还包括见我当时的男朋友,一起化妆去万圣节,手拉手去海边,拍矫情的烟花流光照片,陪我一起接待我的台湾朋友,吃翠华辣鸡米线、喝香槟奶茶,用理工科思维分析我应该如何选导师等等。2013年5月她半夜在柬埔寨从火灾里逃出来,行李丢的丢烧的烧,还是给我带了一个民族风的蓝底白花化妆包,我用到现在,虽然我一直耿耿于怀她是撇下我和另一个姑娘去的。

那时我常常有退学念头,她对我做的,已经是一个朋友可以做的极致了:倾听、陪伴、鼓励。

Queenie是那种一眼能看透看懂你却不会轻易评判人的朋友,这让我觉得特别舒服。所以我常暗忖,这个能力一定让她拥有一卡车的朋友。她对我说的话包括以下几点并且全中:

“你是那种做到90分但自己感觉只有6、70分的人。”

“你不适合把自己institutionalized, 去试试做个自由职业者啥的。像《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那样的!“

“你对那个人不是爱,只是新鲜。”

等等,她是还说过一句狠了点儿的:“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只会让你活得难看。”--当然这句是在她已经知道我突然开窍重生了之后才说出来的。在那个时机,这话听起来简直就是赞美而不是批评。


后来我继续读这个学位,Queenie经历了人类学的历险,做了一篇惊世骇俗的关于从事人肉搜索的码农们的人类学报告后还是回到老本行。她一直喜欢德国,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份在德国编代码(说到IT女的工作,我真的就只会说出-编-代-码-这三个字了...) 的工作。这一年我们联系不多,她偶尔会发来一句类似“你是我在香港最美好的存在~”这样的话来勾搭我,印象里我们视频也只有一次,听得出来她非常疲倦,受不了老板“又种族主义又蠢,尤其是蠢。”

再后来,今年夏天她回国了,回国不久开始状态糟糕,是那种“你们都别理我,让我自己呆着”的状态。那天我在图书馆,我们网上聊了很久,这一次我们的关系好像反转了,我开始各种开导她,Q好像对我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很惊讶,对我的状态也很惊叹。看起来我可以在情感上反哺她了,可Q还是想要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她有一卡车朋友的原因:不轻易吐槽,不轻易麻烦别人。我表示了尊重之后,我们又一两个月几乎没有联系,她很少在朋友圈更新状态,我连点个赞的机会都没有,知道她在自我沉淀,自我开解,也在接活儿工作,我就继续保持着我们淡如水的交情。


不过突然有天一大早,她发微信给我:忽然好想你,很想很想跟你聊天。我们约定了晚上9点语音,从图书馆出来回到宿舍我抓起充电宝充上手机摆开了架势。

漫步在校园里,小风吹着,多么适合散步聊天啊!原来Q拿到了意大利一所高校软件工程硕士的offer,虽说是去意大利玩儿的时候顺便申请的,但其实符合她“内心的声音”--读博士,做前沿的研究,向全世界展现她的高IQ,我听她分析完,完全应该去啊。既然读博士是她一直以来的目标, 为了申请到好的博士学校,工作经验还有人类学经历是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而这个软件工程方向的研究型硕士才是那个必要条件啊! 既然这样,当然应该去啊!

看起来那没什么可犹豫的了啊!Q这才缓缓说出了她的顾虑:

“我是不是一直以来都太任性了?从本科毕业开始我都是任性得只考虑自己想要的东西,工作,读人类学,去德国工作... 都是如此,好像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责任我都没有好好完成?”

我知道她的潜台词:这一步一旦迈出去了,可能其他的社会责任就又要推后了。

这话从她嘴里说出来让我有些惊讶,又仔细问了问,原来这些“社会责任”其实也只是Q童鞋个人的脑补:父母没有逼婚,其他方面也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压力。我笑着说这种脑补能力可能是人文科学一年训练带给她的。因为人类学是如此关注社会结构和个人主体性的关系,而且常常是夸大前者而对后者持悲观态度,我们研究代际关系、少数族裔、大龄剩女、农二代,几乎都得出类似结论,哎呀这个社会太可怕了,这个个人主体性可发挥的空间非常小嘛,要么因为结构本身活得很惨,要么挣扎几下还是活得很艰难。久而久之,会把这个思路带入对个人轨迹的思考中。

换句话说,如果没读人类学,这位IT美女或许还会继续“随心所欲”洒脱到底,放飞自我呢;学了这个人文学科,她反而开始把自我搁在许多社会的条条框框里重新审视了:接近剩女、对家庭的反哺能力还未建立--继续下去就要面对虽未知但几乎必然发生的社会压力并且渐渐杯具了--毕竟这个社会方方面面都很不友好啊!--正像大多数研究想要证明的那样。换句话说,作为学习了这个学科的个人对社会环境是更加敏锐、犀利、和批判了,这种敏感却容易让个人变得畏首畏脚。谁知道这是不是学了人类学的小负担呢?


后记: 这篇写于2014年,在Q去了德国,我也去了芬兰之后,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了,她很少发朋友圈,我也知道她的生活一定很忙碌。偶尔的几次朋友圈,我了解到她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还曾亲历过恐怖袭击。我想,Q还是像三毛那样,勇敢洒脱地追求着梦想,从去香港到去德国她都是靠自己挣得的学费,这是我最最佩服的。我们因为对人类学的好奇短暂相聚,现在又分散在大洋彼岸过着不同的生活。写完这篇,我更加想念她了。

相关文章

  • 接近又疏离:IT女与人类学的故事

    Queenie是我读硕士期间的同学,说是同学,其实我们只是同时上一门理论课。中分大波浪的发型,在她身上居然一点儿也...

  • 教育人类学简论(袁同凯)2013

    一、人类学与教育 1. 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主要探讨人类机体的进化...

  • 与他人疏离,就是与自己疏离

    当一个人疏离于自己的体验感受时,会充满攻击力量,这股力量最终会变为愤怒或质疑指向外部他人,或变成恐惧与自责对内指向...

  • 16天

    G:【与父母的关系】经历了疏离、理解、关爱,我与父母关系得以和解。 1、【疏离】小时候与父母关系疏离,感受不到被爱...

  • 《乔家的儿女》大结局,大哥乔一成的第3段恋情,终于修成正果

    《乔家的儿女》故事已经接近尾声了,故事的推进与发展,平淡真实又细腻。 大家都多多少少,有些期待,不要这么快完结。 ...

  •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知》一项阳

    强调与和当下民间态的关联——历史人类学 人类学分:体质人类学(人种)和文化人类学-不能解决局内局外、主位客位关系...

  • 与家人的疏离

    一直以来,我和父母之间都处在很有界限的关系当中,我无法全然在他们面前展现自己,即使是生气、悲伤、又或者喜悦,所有的...

  • 《菊与刀》

    鲁斯·本尼迪克特,女,哥伦比亚全职教授,文化人类学专家,师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被誉为“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弗朗兹·博...

  • (林的随笔)靠近与疏离

    靠近又疏离 我们疏离某物,便也在向着某物靠近。当我远离现实...

  • 最亲近又最疏离的

    早上看完一篇科普文 才再一次肯定 妈妈的磨牙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那么我的呢 我的心理问题难道也被延续了吗 曾经的我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接近又疏离:IT女与人类学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ysottx.html